|
來源: 人大教育網 日本將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一個專門――Physics稱之『物理』,始於明治五年(1872)文部省編纂、片山淳吉(1837―1887)執筆的小學教科書【物理階梯】(1875年刊行),明治九年(1876)又發行【改正增補物理階梯】。該書根據英國和美國的兩種物理學少兒讀物編成,其內容有總論,物體論,物性論,偏有論,動靜及速力,單動及復動論,雙力運動論,運動力論,重心論,運重器,槓桿論,滑車論,斜面、楔及螺旋論,摩軋論,靜水論,水壓論,諸體本重,動水論(流水論),大氣論,空氣的礙性論,音響論,音的速力論,溫論,光論,陰影及光的反射論,越歷論(電氣論),天體論,四季論,等等。可見.【物理階梯】的『物理』已經不是自然科學總稱,而是指近代物理學,包括力學、聲學、光學、電學等方面。而這種近代義的『物理』概念,得之來自中國的晚期漢文西書。明治八年(1878)刊行的【物理階梯】的題言說,其『譯字』來源於【博物新論】、【格物入門】、【氣海觀瀾】諸書。前二書皆『在華西洋人所著書』,【氣海觀瀾】則爲蘭學家青地林宗所著書(1827年刊行),其中參考漢文西書不少。【物理階梯】出現『化學、物理、親和(化合)、蒸發、分子、固體、流體、大氣、引力、重力、元素』等一系列術語,有的採用自漢文西書,有的則在舊詞注入近代義,『物理』爲其一例。
哲學家西周1874年所著【百一新論】中論及『心理』與『物理』:
相同的道理,說起來是一樣的,其實理有兩種,……其一叫心理,其一名爲物理。物理雲者,乃天然自然之理。……物理叫做『APRIORI』,是先天之理,心理叫做APOSTERIORI』,是後天之理。
這是從哲學層面區分『物理』與『心理』。
明治八年(1875),東京大學的前身開成學校所設學科中,有『物理學』一目,這已是指自然科學中一個專門的物理學。明治十年(1877)東京大學成立,理學部設物理學科,此『物理』是英文Physics的對譯,爲今義的『物理』。1888年,日英德法語對譯【物理術語辭典】出版。
1890年,日本人藤田平八將盛挺造編的反映近代物理學的書譯成中文,定名【物理學】,中國人王季烈對該書作了文字潤色和重編,由江南機器製造局刊印,此爲第一部中文【物理學】。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首先在政論文中從近代義上使用『物理』一詞。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北京大學,理科設『物理學門』,1917年設『物理學系』。近現代學科意義上的『物理』一詞自此流行中國,指自然科學中的一個基礎部門,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的規律和物質的基本結構,『物理』的古典義――『萬物之理』不再常用;『物理』的『自然科學總稱』義則爲自然科學或博物學所表述。
概言之,『物理』原爲古漢語詞,意謂『萬物之理』;明清之際方以智的【物理小識】賦予『物理』以『自然科學之理』的意蘊;明治初年,日本的【物理階梯】將『物理』對譯physics,指自然科學一個專門的物理學,完成此詞詞義的現代轉換。其間,【物理小識】在『物理』概念的古今演變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日本人是在接受【物理小識】的『物理』概念的基礎上,進而完成『物理』與Physics的對譯工作的。在這一意義上,『物理』可以視作『回歸僑詞』,不過在回歸之前,已在日本接受了現代義的洗禮。
三、『小說』歸故里
今日人們耳熟能詳的『小說』,指文學上的一種樣式,它以獨特的敘事方式。具體地描寫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相互關係、行動和事件,以及相應的心理狀態和意識流動等。這種意義上的『小說』,是經由日本人翻譯英語Novel而成的一個外來詞,但在翻譯時借用了中國古典詞『小說』,承襲其固有含義,又加以引申,鑄就『小說』的現代義。在這一視角上,『小說』也可稱之『回歸僑詞』。
古漢語詞『小說』,典出【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裡的『小說』,意謂民間傳言,卑瑣而無宏旨,尚不是指一種文體。而古漢語將『小說』賦予文體義,首見於東漢初年桓譚的【新論】:『若其小說,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而關於『小說』的經典論說,見於【漢書•藝文志】。班固在【藝文志】中將先秦以來的學派、流別歸納爲『十家』: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小說。對小說家的詮釋是――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爲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顏師古註:『稗官,小官。』又引如淳曰:『細米爲稗。街談巷說,甚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古代『稗官』、『野史』並列,與『大言』、『正史』相對,成爲小說或小說家的代稱。【藝文志】所論『小說』,指篇幅短小,題旨低微、帶傳聞性的記述,但亦反映民間意向,有可采之處。魯迅認爲,【漢書•藝文志】所稱『小說』,『這才近似現在的所謂小說了』[2](第302頁)。
在中國古代,『小說』指街談巷語、逸事異聞,反映民情風俗,故朝廷設小官(稗官)搜集,以觀民風。在中國圖書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小說書多劃人子部,或作爲『史遺』而劃人史部。但大體言之,『小說』長期被視作上不了台面的『次文化』,雖有可觀之處,但畢竟是『小道』,所以『君子不爲』。然而,街談巷語,道聽塗說的『小說』因其生動地表現大眾生活及心理狀態,故深受民間喜愛,東漢、魏晉、隋唐以來,神話傳說、志怪志人之作、傳奇講史等不斷得以發展,開小說之先河。宋明以降,話本小說、章回小說競起,特別是明代【三國演義】、【水滸傳】、【東周列國志】、【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三言二拍】等長短篇問世,小說蔚爲大觀。反映到文學理論上,李贄(1527-1602)力主提升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以爲其與【論語】、【孟子】、【左傳】、【史記】有同等的教化功能。清初金聖歎(1608―1661)更稱【水滸傳】爲『天下六才子書』之一,其【水滸】評點本著稱於世。
古漢語詞『小說』很早就傳人日本,但對街談巷語、稗官野史義的表述,日本更多用『物語』(意謂故事、傳奇),如嫌倉初期的【宇治拾遺物語】。江戶時代小說家曲亭馬琴(1767-1848)指出,『物語』即相當於『稗官小說』。日本古代、中世和近世盛行的『物語文學』(代表作如【竹取物語】、【伊勢物語】、【源氏物語】等),正是小說這一文學樣式的展開。近代以來,日本多以『小說』稱描寫人物故事的非韻文的文學樣式。小說家兼文學評論家坪內逍遙(1859-1935)1885年撰【小說神髓】一書,以『小說』翻譯英文Novella。該英文詞從拉丁文Novel(意謂『新』)演變而來,引申爲想像的、非真實、偽造及虛構故事諸意。坪內逍遙指出,『小說的主腦在表達人情和世態風俗』,又說『小說的主要特徵在於傳奇性,在於對社會風俗的描寫,對人生事件的展開。』這既承襲了古漢語『小說』的固有含義,又向前作了引申――『再現人生』,使『小說』具有了現代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1899-1972)在坪內逍遙小說論的基礎上,強調小說表現『人生』,認爲小說是『人生的敘事詩』④,當然,這裡的『詩』是借代語。川端指出,小說是散文藝術,與韻文藝術(詩歌)相對應』⑤。坪內逍遙對小說特徵的另一概括是虛構性,他在【時代小說①腳色】中指出,『小說家與正史家的區別在於』,小說家有『多少妄誕故事的嗜好』,認爲正史是不能虛構的,而小說允許並需要虛構,小說家必須有虛構故事的癖好與能力⑥。同時,坪內又強調小說要『寫實』,川端則力主小說反映人生,要追求『藝術的真實』,作『美的表現』⑦。幕末作家曲亭馬琴參考金聖歎【水滸傳】評點,概括『稗史七法則』:主客、伏線、襯染、照應、反對、省筆、隱微。後來夏目漱石的【文學論】以此作爲小說構成論的基本內容。總之,近代日本形成的『小說』概念及『小說論』,既汲納了西方小說理念,又承襲並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小說觀。
自坪內逍遙賦予『小說』以現代義以後,明治中晚期『小說』一詞在日本普遍使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社會小說』、『政治小說』、『問題小說』、『私小說」」等語常見於書籍報端,並傳播至清末中國,一批啟蒙思想家試圖藉助小說這種通俗的文學樣式,開啟民智,遂有清末『小說界革命』之興起。1897年,嚴復、夏曾佑在天津【國聞報】發表【本館附印說部緣起】,譯介新小說,此爲『小說界革命』之先聲。不過,嚴、夏尚未用『小說』一詞,而是用『說部』。1898年,梁啓超撰【譯印政治小說序】,提倡譯小說當擇關切於中國現實者。梁氏此處所用『小說』及『政治小說』均借自日本新名詞,指現代義的『小說』。梁氏本人曾勉力創作政治小說,以宣傳其改良政治的主張。清末『小說界革命」」的代表作是梁啓超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力主提高小說地位,重視小說的社會功能,要求小說爲『改良社會,開通民智』服務。清末小說創作與翻譯極一時之盛,著譯小說千數百種⑧,【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等四大譴責小說,林紓譯【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等是有影響的作品。至『五四』時嚴,魯迅等的白話小說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一支生力。魯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的講義,以【中國小說史略】之名出版,此爲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其關於『小說』的概念,上承【漢書•藝文志】之故說,又汲納近代西洋概念,爲『小說』作新界定,完成了『小說』從古典義到現代義的轉換。周作人等則介評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髓】,推動了現代義『小說』概念在中國的傳播。
『小說』一詞,歷經『古漢語詞―傳人日本―近代日本人以之翻譯英文Novella―傳輸中國』的過程。回歸故里的『小說』,以現代義得以流行,而其『街談巷語』、『稗官野史』的古典義,作爲一種背景和底蘊,仍然潛伏其間。小說以傳奇特色、虛構手法構成『人生敘事詩』和『社會風情畫』,都與小說的古典內蘊血肉相依。 (作者:馮天瑜)
注釋:
①參見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載於【考古通說】。
②參見方以智:【物理小識•自序】。
③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指出:『「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但這是指他所謂瑣屑之言,不關道術的而說,和後來所謂小說並不同。』
④參見川端康成:【小說の構成】,ステイルス社1983年版,第29頁。
⑤參見川端康成:【小說の構成】,第30頁。
⑥坪內逍遙言論參見明治文學全集16,昭和44年(1969),築摩書房。
⑦參見川端康成:【小說の構成】,第33、36頁。
⑧據阿英統計,清末10年間,出版小說1500種,2/3爲翻譯小說。見錢杏(阿英)【晚清小說史。
參考文獻
[1] 徐光啟.泰西水法序[A).徐光啟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 魯 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A].魯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