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一、引言
在現代漢語中,『即是』有兩種用法:一是用來表判斷,相當於『就是,便是』。例如:
(1)『除非你對現實視而不見,那麼你就得承認存在即是合理。』(【長江日報】1997年10月17日)
還有另外一種用法,就是作讓步連詞,相當於『即便、即便是、即使』等。用來表示對虛擬的讓步,即先姑且承認某種虛擬的情況,然後轉過來指出某事的成立不受虛擬情況影響。常與『也』連用。例如:
(2)『那時,即是官員沒有這類毛病,從深宅大院出來一游,也確實不容易。』(【人民日報】1988年4月18日)
(3)若是另一種情況,恐怕就另當別論了,比方說犯了巨人症之類的毛病,即是再人高馬大,也是不堪一擊的。(【人民日報】1988年1月7日)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即是……也……』連接兩個表示讓步關係的分句,構成一個複句。但是在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並不常見,它經常被『即使……也』『即便……也』等代替。這裡主要討論的是『即是』的第二種用法,即讓步連詞。在上古漢語中,『即是』卻是一個偏正短語。本文試圖分析上古漢語中的偏正短語『即是』如何虛化爲表示讓步關係的連詞,並就其虛化機製作淺陋探討。
本文從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古代漢語語料庫及華中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邢福義先生策劃開發的語料庫全文檢索系統搜集到一些語料,特此說明,文中不再一一註明。
二、『即是』詞義的分類
連詞『即是』的形成經歷了複雜的階段,爲了對其語法化進行更好地考察與分析,下面對『即是』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一)『即是』――『即』+『是』偏正短語
早在東漢時期,『即』和『是』就出現了連用現象,但還不多見。例如:
(4)今日辰子五子之日,即是今日之卦也。(東漢【易緯稽覽圖】)
魏晉時期及以後,『即』+『是』組合的使用現象逐漸增多。例如:
(5)園中有凌雲台,即是魏文帝所築者。(【洛陽伽藍記・城東】)
(6)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范曄【後漢書】)
(7)王珍視之,即是吳戎。(晉・干寶【搜神記】)
在這些例子中,『即』+『是』是由兩個非直接成分構成的偏正短語,主要用以構成一種判斷句。上例中的『是』都表判斷,『即』加強肯定語氣,意思是『就』。『即』修飾『是』,二者共同構成偏正短語『即是1』。這裡,『即』和『是』只是修飾關係,不是一個詞。
(二)『即是』――『即是』合成詞
南北朝初期,『是』後面開始多跟謂詞性成分,其判斷性有所減弱。例如:
(8)如此,則利滅而刃存,即是神亡而形存。(梁【弘明集】)
(9)夫一切學無知者,皆棄有知,而學無知,無知者即是知也,然自不覺知。(【寶藏論】)
例(8)中,『神亡而形在』在句中作謂語,根據『一個核心動詞』的原則,句中的『是』判斷意義減弱,依附性增強,逐漸虛化爲詞綴,二者組成『即是2』。這時,『即』和『是』的關係開始凝固,由兩個臨時組配的非直接成分即偏正短語整合爲一個合成詞。這顯然是詞彙化和語法化的產物。
(三)『即是』――讓步連詞
南北朝時期,隨著『即是2』的廣泛應用,它開始出現在句首。例如:
(10)即是不能行此者,所以爲難矣。(南朝梁・陶弘景【真誥】)
但這種例子並不多見,『即是2』雖然位於句首,具有銜接作用,但跟『即是3』不同,它只是表示一種輕微的讓步,譯爲『即便』。例(10)中,『即是』修飾謂語『不能行此』。它在這裡作狀語,還不能看作連詞。
到了唐初,『即是2』表假設和讓步的程度逐漸增強,強調語氣逐漸消失,讓步連詞『即是3』逐漸形成。例如:
(11)即是春風盡,仍沾夜雨歸。(唐李昌符【傷春】)
(12)即是菩薩淨土,當來不諂眾生來生其同。(【敦 煌變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