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網 24日,被網友稱為『漢語四六級』的我國首個『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平測試』,在北京、上海、江蘇、雲南、內蒙古和南開大學5地一校正式開考。此次只推出了『四級』和『五級』兩個級別的考試,考察對象主要是中國人而非外國人。太意外了!考暈了!傷不起啊!不少考生考完發出哀嘆。(12月25日【揚子晚報】)
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平測試『考暈』了許多考生,其中還不乏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這足以驗證了這項考試制度的不合理性。而當初此考試制度高尚無比的立意初衷――為了推進漢語的學習和應用、為了抵禦『外語熱,母語冷』及漢語歐化與網絡用語不規範現象,也在『考暈』國人的現實之中,變成了泡影。
客觀來講,在網絡用語大行其道、『火星文』層出不窮的當下,漢語似乎還真缺少一個像『國標』一樣的規範。而英語四六級考試制度的存在,使得千萬大學生努力學習英語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項的頗為壯觀的景象,後果是,大學專業課不敵公共英語課,中國大學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培訓班。表面上看來,漢語四六級考試也看似具備了推行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但是,四六級考試在『上位』之後,漢語果真就能飛黃騰達、笑傲群雄嗎?
考試固然能引起社會的重視,考試的內容也可以為漢語規範提供幫助,然而,考試永遠只是一種考評手段,之於判斷高低分、選用專項人才無可厚非,之於語言發展未必就是好事。一旦語言考試成為規範工具或排擠其他考試的武器,考試就會走向兩個極端:其一,功利化;其二,弱智化。所謂功利化,是指漢語四六級考試很可能會像現在的英語四六級一樣讓眾多學子的學習目的由學以致用變成應付考試。所謂弱智化,是指任何考試都會在所謂的『考試大綱』之中命題,題型、題量都決定了漢語四六級考試必將以一種固定的形態出現在考生面前,但語言是又活的,是不需要約束的,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規範化的考試只能讓語言弱智化。
綜合看來,此次考試內容共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部分。而這四個部分,都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聽力部分,許多考生反映『聽不懂漢語了』;第二部分的口語則讓考生們感覺有些暈,尤其是一道關於『猴子拿香蕉』的論述題,一位考生直呼『感覺說得亂七八糟的』;在讀的部分,本次漢語四六級考試超過三十道閱讀題,也讓學生感覺根本做不完;在寫的部分,針對某個話題寫評論則難倒了許多考生,有考生說,『我喜歡寫散文,我寫散文的功力發揮不出來啊』,更有學生說,寫評論很像公務員考試中的『申論寫作』,『考得很呆板』。
『國人何以為難國人?』一位考生如是說。歐美人沒有搞英語四六級,我們搞了;歐美人沒有搞漢語四六級,我們也搞了。我們搞英語四六級,是針對中國考生;我們搞漢語四六級,也是針對中國考生。搞來搞去,除了能讓我國考生增加了一門考試負擔外,對於抵抗『外語熱、母語冷』的現象或是加強用語規範,根本沒有幫助。只要『不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就不發學位證』的校規還在那裡擺着,英語四六級就會作為一種符合程序正義的『合法考試』永遠逍遙下去。折騰來折騰去,『漢語熱』不可能興起,新種類的『考試熱』倒可能成為新風尚。至於消除語言差異,更是關係到全國文化融合與保持地域特點的問題,此問題還沒有定論,漢語四六級考試就會爭議多多。
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通過考試的形式維繫穩定和存在,也不可能在死板的考試制度中繁榮發展。對於教育部門而言,要讓語言找到一條符合它自己發展規律的路徑,而非用考試制度來『促進』其發展、『規範』其運用,『促進』和『規範』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適得其反、南轅北轍。一言以蔽之,舉行漢語四六級考試就是一場怎麼考都不及格的試。
(王傳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