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6|回复: 2

[文学研究] 第三讲 怀古咏史词(上)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2-5-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王兆鹏

  今天开始讲另一个类型,怀古咏史词。先说一下“怀古”与“咏史”的异同。怀古和咏史,是诗词的两大主题、两大类型。唐诗里也有很多咏史怀古诗。
  怀古和咏史,有共同的一面,描写的都是历史时空,都是表现诗人、词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反思。也就是说,它的题材是写历史,是过去时态。作者往往是通过历史来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讽今”,或者是讽刺现实,隐喻现实政治,或者是借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人生的失意。表面上写的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实际上是要表达对现实的某一种态度,作者不过是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思考而已。怀古和咏史,在题材和创作目的这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相近的。
  那相异的一面呢?“怀古”的这个“古”,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古迹,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事古人的幽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题结合在一起,怀古诗词,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写王昭君,一开始就写“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一开始是写历史:“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他把写景放到后面去了。可以说,怀古的事件或人物是历史的,是过去时态,而空间场景则是现实的,是现在时态。怀古诗词往往包含着两重时空:过去的人事和现实的场景。咏史诗词呢,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去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写汉代贾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没有写景,只写他对贾谊命运的思考。咏史诗词,虽然也可能包含着现实,但这种现实是隐含着的,是以隐喻的方式潜藏着的。所以,怀古与咏史,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我这里说的,主要是现象层面的,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比如表现功能上的、题材取向上的异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做进一步的探讨。下面先讲几首怀古词。
  在宋词里头,引人注目的怀古词之一,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据说当时有好多词人同时用《桂枝香》这个词调来写“金陵怀古”,只有王安石这首写得最好,为时人所传诵,别人写的,一首都没有流传下来。杨的《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馀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野狐精,是禅宗里的一个话头,原指野狐的精魅能作变幻,以欺诳他人,比喻自称见性悟道而欺瞒他人者。原本是带有贬义的,东坡这里是比喻王安石鬼精明。经苏东坡一表扬,这首词自然就非常受人关注。古今词选本,一般都会选到这首词。王安石传世的词不多,现存二十九首,但他在词史上,很有开创性。就像这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不仅有可读性,而且在词史上还有开创性。有的词作呢,有可读性,艺术上比较完美,但是放在词史的进程上看,就觉得开创性不足。晏几道的词,在这一方面是比较典型的。晏几道的词差不多是首首可读,但是晏几道在词史上,就缺乏开创性。
  北宋初中叶,词大多是写普泛化的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思。而王安石呢,把词引向了历史时空,借古讽今。通过咏史怀古,对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忧虑。这在词的题材转向上,是有开拓性的,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让人感觉到:啊,原来小词也可以写这么重大的历史题材呀!这首词的主旨和他在金陵写的诗比较接近。比如他的《金陵怀古》四首之一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如与祸双。”豪华、奢侈往往是在取得成功之后,过分的逸乐往往有灾祸相随。这个“双”是成双结对、伴随的意思。“乐府旧基留佛刹”,当年的宫殿豪宅,已经只残留着地基了,但是古刹依然留存。“后庭渔唱落船窗”,后庭,指《玉树后庭花》,民间还在唱着玉树后庭遗曲。王安石在三十五岁前后居住在江陵,这个时候也是他酝酿政治改革的时期,他向皇帝上了万言书,提出他对现实的忧虑和改革措施。当宰相是后来的事情了。这首词,也可以看出政治家王安石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首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如果大家能够背诵一些入声韵的词,慢慢对入声字就熟悉了。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岳飞的《满江红》等,都用的是入声韵。你把入声韵的词读多了,自然对入声韵就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刚才说到,怀古往往是和登临结合在一起的。怀古,总是面对着古迹,或者登临某一个古迹,这首词就是这样。金陵怀古,首先要遥看金陵的景色、金陵的形胜和金陵的环境。“登临送目”,就是登高远望。“故国”,即故都,现在的南京曾经是六朝古都。这六朝是指哪六朝?宋、齐、梁、陈,前面还有哪两个?一个是东晋,还有一个是东吴。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时正是故都的晚秋时分,天气已经变得肃杀和冷清。但是在词人的笔下,金陵依然充满着活力。下面的写景分两个层次,变换着角度来写。因为金陵有山也有水,所以他这里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千里澄江似练”,写长江,借用了谢I的名句“澄江净如练”。李白非常喜欢谢I这句诗,曾经写诗称赞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玄晖,是谢I的字。这里,奔腾东去的长江,像一条白绸子,飘荡在江南的大地上。这个想像,很有特点,当时作者即使是站在山上,也很难看清长江像一条白绸子在那飘荡,现在只有坐在飞机上,用航拍,才能够看得那么远,表现出这样辽阔的景象来。这一句写江水,构图非常辽阔。下句转换写山:“翠峰如簇”,光有江水,还嫌单一,要有山来衬托,远处的山峰就像箭头一样攒聚着。这个“簇”有两种理解,一说是丛聚,指山峦堆积,用作动词,描状远处的重峦叠嶂;一说是像箭头一样尖,这是理解为形容词,形容山峰像箭头那样尖。两种理解可以并存。这两句是写远景。下面两句变换角度,分别写江面和江岸之景。“归帆去棹残阳里”的“帆”、“棹”,用的是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手法,写船只来来往往,在残阳的映照之下,宛如一幅图画。“背西风、酒旗斜矗”,写江岸上的景致。“背”是逆着西风,酒旗在旗杆上飘荡。暗示长江两岸很繁华,酒家林立,为后面的商女唱后庭遗曲埋下伏笔,或者说是预留一个空间,使得后面的描写不至于突兀,前后相互照应。举凡称得上是名作的,结构都是非常完整浑成,针线严密。这几句,分别写远山远水、江中之景和江边之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是一仰视,一俯视,写天上、地下之景。“彩舟”,可以理解为上面说的“归帆去棹”,彩色的船只。但这样理解不免与上文重复,虽然一是写动态,一是写色彩,但总归都是写船。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想像?“云淡”,空中飘荡的云彩倒映在江里头,云彩的形状,看上去就像彩舟。这是俯仰所见。“星河鹭起”的“星河”,指银河,星河哪有鹭呢?星河倒映在江面,因为当时的长江是静影沉璧,是澄江似练,江水非常清澈宁静,波澜不惊,所以天上的云彩和星河倒映在江面,看得非常清楚。白鹭在空中盘旋,好像是在星河里头盘旋一样。这个“鹭”呢,又可以作两种理解。到过南京的应该知道,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有一个白鹭洲,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句写的就是这个白鹭洲。白鹭洲在长江的波涛里头一起一伏,所以这个“鹭”是一石二鸟,既可以理解为白鹭在空中盘旋,也可以理解为江中间的白鹭洲。这里的景色美如图画,甚至“画图难足”,绘画也很难完全表现出金陵江山的美丽。这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构思上隐隐约约有一些相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当然这首词是在苏东坡之前,不晓得苏轼在构思时是不是突然想到了“野狐精”这首词?
  
 楼主|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2-5-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片写景,是一般怀古词的写作模式,就像我们后面还要讲到的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一样。下片怀古。“念往昔”,回想过去的日子,在六朝的古都金陵,上演过多少历史悲喜剧呢?六朝的古都,“往事越千年”,可写的东西很多,对词人来说,面临着史料的剪裁与选择。他怀古,怀什么古?怀哪一个历史事件,怀哪一个历史人物?这跟他要表达的题旨、跟他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跟他对现实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他在这里怀古,究竟要怀念什么、思索什么?他要反思历史兴亡的教训,因为繁华奢侈而导致亡国,因此他想到“繁华竞逐”――曾经在六朝这块土地上,有多少皇室富豪,多少高门大族,在竞逐着繁华。六朝比富的故事,《世说新语》里头就很多。一首词,容量有限,字句有限,不可能尽情地铺叙展开。于是词人就用了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触目惊心的镜头:“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什么叫“门外楼头”呢?他用的是杜牧的两句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这两句又写的什么历史事件呢?写的是隋朝的大将韩擒虎,带兵已经到了金陵城下,马上就要活捉陈后主了。陈后主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他没有组织军队来抵抗,而是正在楼头,搂着张丽华,在跳贴面舞。这两个特写镜头一对比,就把陈后主的荒淫误国凸现出来了。杜牧的咏史诗,真的是非常有特点,杜牧最善于用这种蒙太奇的镜头,把两个镜头一叠印,根本不用评论,让你来思考。在《华清宫》诗里,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他也是凭借蒙太奇镜头来表达。远处是“一骑红尘”,一匹带血的骏马飞驰而来,也可理解为在夕阳的映照之下快马奔驰而来,扬起漫天尘土。叠印的另一个镜头是杨贵妃站在山顶的宫门前嘿嘿一笑。不说什么,什么都不说。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里头包含着沉重的历史感,空间境界也非常辽阔。让你去思考,你可以想像到背后唐玄宗的得┮狻―妃子高兴了,他也高兴,但是他没想到,杨贵妃的一笑,需要多少人力人命,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同样的,如果用这两句来拍DV的话,也可以用两个镜头叠印在一起,特别能说明问题。不用更多的画外音或者对白来进行评论,陈后主是何许人,一看就明白了。而王安石的剪辑也非常有意思,他把韩擒虎、张丽华去掉了,剪辑成“门外楼头”。用字非常简练,四个字,就包含了陈后主亡国的过程。
  “悲恨相续”是说,像这样的事件,在六朝还不止一次呢。六朝,都是短命的王朝,每一代的君主都是如此的昏庸,如此的腐败,想到这段历史,真是令人感慨。所以说“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往事已经尽随流水,想想往日的升沉“荣辱”、历史变迁,只能给人留下一些感慨。往事如水,寒烟迷雾之中,笼罩着丛丛芳草。这些流水、这些芳草曾经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可惜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到现在呢,歌女们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唱的一支曲子,有的说是他创作的,视作亡国之音。最后这一句是评论,也是发感慨:现在的商女,还唱着《玉树后庭花》,她们难道不知道《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吗?另一种解释是,歌女的演唱,其实说的是听众,歌女之所以要唱这个后庭遗曲,是因为听众点播的。也就是说,现在的人,已经完全忘记了历史,还跟当年一样继续奢华。王安石对这样一种现实,怀着深深的忧虑。
  从词的题材讲,王安石这首词,把人们引向了对历史的思考,也引向了对现实的观照,正如刚才说到的,这在词史上具有开拓的意义。而上一片写景如画,确实是“画图难足”,非常具有画面感,而且是立体的、动态的画面。下片的怀古,剪辑也非常见功力。不露痕迹地运用前人的诗句入词,这对后来周邦彦写词也有些启发。周邦彦的词,就是善于化用前人诗句,而且把它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成熟的艺术技巧,这方面王安石可以说是创始者。
  下面我们再来讲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你们在中学时代大概就能够背诵这首词了。这是唐宋词“金曲排行榜”的第一首。几年前,我和研究生一起做过唐宋词一百首的排行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名列第一。今年我又让一个硕士研究生做硕士论文,做唐宋词三百首的排行榜,而且加了更多的数据和条件,原来只有两个方面的数据,现在加了四个方面的数据,所用的资料和数据多了许多,最终的结果还是这首《念奴娇》高居榜首。它的得分将近300分,比第二名要高出100多分,可以说在唐宋词里头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是它的知名度,还是它的影响力。
  苏轼这一首词啊,本身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历代都有人给他鼓吹也是使它名扬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候名作容易被埋没,而东坡这首词,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赞美称道,帮他炒作。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很有名的诗话著作,里面就说了:“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也。”他说是古今绝唱,无与伦比,胡仔是很有眼光又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他的话,可是一锤定音哦。他的评价,对后来的评价非常有导向性。还有金代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在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元好问绝对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第一流大诗人,他的《题闲闲书赤壁词后》说:“词才百馀字,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江山人物尽收眼底,确实是词中的绝唱。“闲闲”,是赵秉文,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赵闲闲很喜欢苏轼的赤壁词,就把它书写下来,元好问在后面题写了这个跋文。两大名流,都给他盖棺定论,说是绝唱,想不出名都不行啊!在词学史上众多的评论中,我觉得晚清黄苏《蓼园词选》对这首词的解读,最到位,深得东坡的用心。他说:“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表面上是怀古,实际上是写心,写自己的人生失意。表面上写周郎,但“周郎是宾,自己是主”,能够发现这一点很不容易。“借宾定主,寓主于宾”,这个话说得很玄乎。“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慢慢地揣摩,才能领会词人的创作意图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蓼园词选》是晚清一部很重要的词选,现在有点校本,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的。
  说了半天,还是来看这首词吧。咱们一起来高声诵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开篇就非常有气势。关于这首词,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也许你们早就知道了:苏东坡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曾经问他的一个朋友,说:我的词与柳永词相比如何啊?他的朋友说,柳永词要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要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板,唱“大江东去”。咣咣咣,像是进行曲。读“大江东去”这四个字,我就会联想到黄鹤楼的一副楹联。你们去看过没有?记不记得?“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这副楹联也很有气势,其中的“大江东去”是直接从这首词里借来的。从画面感来说,大家可以联想到《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像那波涛翻滚的气势!不过,我觉得《三国演义》唱主题曲时那个镜头呢,拍得还不是特别的理想。拍的是近景,只看到浪花在翻滚,却没有展现出大江奔腾的阔大气势,气势没有呈现出来。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就给他改一下。借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才叫有气势。李白真是仙人,他仿佛利用了航拍,李白那个时候就好像知道从天上往下看,两句诗里,从黄河的源头写到黄河的入口处,纵横几千里,那可不是一般的人能想像到、能写出来的,只有谪仙才行啊!“大江东去”这四个字,包含着一股气势,一股力量,包含着阔大的空间感。同时这一句,又暗点了题目。“大江东去”,点赤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怀古。写景当中蕴含着他对历史的思考。这滚滚东去的大江,见证着历史的变化,见证着千古风流人物。辽阔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奔腾流动的空间里,寄托着历史的变迁感。画面给我们展现的“浪淘尽”、“大江东去”,都是空间,但“千古”两个字,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楼主|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2-5-4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一步正面点题。人们传说,西边那个旧的战壕,就是当年三国周瑜打仗的赤壁。苏轼的这个说法比较策略。因为赤壁,原本有两个。苏东坡没有肯定这里就是赤壁大战的地方,“人道是”,人们传说是这个地方。周郎赤壁之战的赤壁,到底是湖北黄冈的赤壁,还是湖北蒲圻的赤壁,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自古以来,多数意见认为是湖北的蒲圻,蒲圻的赤壁称武赤壁,就是赤壁打仗的地方;黄州的这个赤壁,因为苏东坡写了前后《赤壁赋》,写了“大江东去”《赤壁怀古》词,所以号称“文赤壁”。但是前几年这两个地方较劲,争赤壁大战的赤壁是指本地赤壁。后来蒲圻人先下手为强,干脆把蒲圻市改成了赤壁市,进行了商标注册。其实黄州赤壁,不论是不是赤壁大战的所在地,一样的出名。我说莫争莫争,都有荣焉。记得是顾炎武还是谁说过,山东人说李白是山东的,四川人说李白是四川的,到处争这个李白的籍贯,顾炎武说莫争莫争,反正李白是我们中国人的,都是与有荣焉。我去年到四川开会,我说我们湖北人也沾李白的光,李白是我们湖北的女婿哦,她的第一位夫人就是我们湖北安陆人,所以我们也感到光荣。黄州的赤壁,有了苏东坡在那里写了这么有名的作品,足以不朽了。
  下面进一步写赤壁的形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最欣赏这三句,非常富有画面感,更有立体的雕塑感和造型感。这个“乱石穿空”啊,亏苏东坡想得出来!什么时候有空你们到黄州赤壁去看一下啊,黄州赤壁现在根本看不到乱石了,也许是沧海桑田的变化吧,现在的赤壁已经离开江面两三公里远,你站在赤壁的底下压根看不到大江,要站在赤壁的顶上才能遥望长江。我想像当时苏东坡是站在赤壁底下,往上面看,镜头是仰拍的,才能拍得到“乱石穿空”的景象。“惊涛拍岸”,这是一种横向的力度美,“拍”字,很有力量。“卷起千堆雪”啊,表现波涛打到赤壁上又弹回来,喷出无数的水花。“卷”字,也用得非常巧妙。要说起来,这“卷”字是柳永“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那儿学来的。苏轼一方面不太满意柳永的词,另一方面,他又暗中跟柳永较劲。我们还可以把这两句跟“野狐精”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比较一下。王安石的词主要写静态之景,而苏轼这里呢,更突出强调景物的动态和气势。我觉得,苏轼也有一点跟王安石较劲,你写了一首《金陵怀古》,我就写一首《赤壁怀古》给你比一比,构思上有点接近。但是相对来说,王安石写这首词,是以政治家的眼光,用一种冷静平和的笔调来写;苏东坡更具诗人的气质,他这时候是激情澎湃,写来笔力千钧。“江山如画”,是收束上文,总结上文。“一时多少豪杰”呢?为下文提示、过渡。这词的结构非常绵密。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成为古今绝唱,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构浑成圆融,字字珠玑,一个字都换不得。
  上片是写赤壁之景,写景当中已经蕴含着怀古,已经渗透着历史感。下片是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我们先不说怀古,从塑造人物性格上讲,看看推出的画面,是怎么一个“雄姿英发”!先是长得非常英俊的大帅哥出场,跟着是美貌绝伦的小乔登场。在战火纷飞的背景当中,出现了英雄加美人,这也亏苏轼想得出来。其实,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不是“初嫁”。我们去翻一下历史就知道,赤壁大战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周瑜娶小乔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娶小乔已经过了九年,开句玩笑,这个时候的小乔已经是两三个孩子的妈了,绝对不是“初嫁”。苏轼不是不知道这段历史,他在这里极力表现周瑜的人生得意,爱情事业双丰收,实际上是反衬自己人生的失意,这也就是黄苏《蓼园词选》里说的,“周郎是宾,自己是主”。这一开始不太好理解,从字面上,从篇幅上讲,说周郎的多,好像直接正面描绘的是周郎,实际上周郎是宾客,是用作陪衬的。周郎越是人生得意,越发显示苏轼此时的失意。
  关于苏轼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等,我们下一次再讲。今天就讲到这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