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晚報
山西 廣勝上寺 飛虹塔
凌玲 攝
倪方六
中國古人如何預測地震?
東漢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測報儀器
到目前為止,人類並沒有掌握地震發生的規律,準確預測尚存困難。但中國卻是地球上最早進行地震預測的國家,並最早提出了有關理論。如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發生過一次大地震,【史記・周本紀】記載,周臣伯陽甫曾稱『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地震』,他認為地震是陰陽失衡造成的,所謂『陰』即地,『陽』即天,發現了地震與天體、自然界的某種關係。
春秋時期,晏子提出了天體運行與地震關係的猜想。【晏子春秋】記載,晏子曾對太卜說,『昔吾見鈎星在四心之間,地其動乎』,大概意思是,昨晚我看見鈎星在房星的中間,恐怕要地震了吧。雖然晏子這樣的猜想並不可靠,還有迷信色彩,但卻說明中國古人很早便進行地震預測預報了。
到後來,中國古代預測地震更牛了,讀者都知道的到東漢時,張衡還發明了人類第一台地震測報儀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有一次在都城洛陽,地動儀報警西北方發生地震。當時大家都沒有感覺到,不相信,幾天後甘肅那邊來人報信,當地果然發生地震。
中國古人很早發現了水的變化與地震的關係,有很多總結,如『水動則地震』、『大旱見地震』、『霪雨後見震』、『水位變異見震』等。清佚名本【平寇記略】更具體,稱震前有『六端』,分別從井水、池水、風浪、光線、雲彩、氣溫等六個方面預測地震。除了自然徵兆之外,中國古人還善於利用雞、狗、蛇等動物的反常行為,進行地震預測。這些預測手段,已被現代地震科學證明是正確的,行之有效的。
太和殿歷7次大地震為何屢震不倒?
選址及建築結構特殊
地震除了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外,往往還會摧毀大量的建築,導致家破人亡。但有些建築卻很奇怪,不僅震不倒,有的甚至連地震痕跡都不會留下,更有以前地震中被破壞的地方下次地震中還能震愈的情況。
華北多地震,北京正處於這一區域,明清皇家建築很多,但重要建築無一在地震中被損毀或是倒塌。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至今,在90公里範圍內曾發生過6級以上大地震7次,小地震更多。其中,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通縣6.5級地震,太和殿距震中20公里;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太和殿距震中45公里;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京西6.5級地震,太和殿距震中僅15公里。這些大地震使京城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但金鑾殿卻絲毫未損。
這種『震不倒』現象,在不少佛塔上也屢屢發生,如山西洪洞縣霍山頂上廣勝上寺的飛虹塔,始建於漢代。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臨汾8級地震,飛虹塔距震中僅36公里,卻矗立不倒,倖存至今。類似不倒塔還有很多,而且還有震好了的奇蹟。山西安邑縣興國寺塔,在嘉靖三十五(公元1556年)1月23日華縣8級大地震中被震壞了,從塔頂部裂至第七層,裂縫有尺把寬,奇的是後來萬曆年間的一次地震中又被震合。在地震中這些建築為何屢震不倒?過去迷信認為有神靈保護,現代研究認為,這與選址及結構特殊有關,但具體是什麼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破解。
來源: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