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9|回復: 0

广西百色感桑石刻字符系古骆越文字 或形成于商周(2)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3-27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广西新闻网
2012327151233344.jpg

图为其中一块感桑石刻上的古文字。

文字鉴定:推断形成于商周至战国年间 
  在平果县博物馆的库房内,记者见到了全部24块石刻文字。最大的一块长105厘米,宽55厘米,厚约10厘米,重约50公斤,上面刻有文字83个。刻字最多的一块有10行143个字,最少的有4个字。字数少的原因是这些石刻都是残件,字数不完整。
  据了解,平果县政府曾在2011年12月下旬,邀请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贵州省荔波县水书专家、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教授到平果县考察感桑石刻。所有学者都没法辨识这些古文字。有部分学者推测其与桂南石铲同一时代(新石器晚期),有学者认为是先秦时期的一种文字,有些学者认为年代难定,需进行考古发掘后断定。
  这些文字都是刻在平而薄的页岩上,大小均匀,竖向排列。郑超雄研究馆员指着石刻说,文字笔触平直,应该是用金属利器刻划而成。他经过3个月的研究,认为感桑石刻的文字性质可以肯定。其有三个特点: 
  一是有序排列,由不同的字竖行构成长短不一的句子,组成一篇短文或长文,这是文字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是同一字形在不同的文句中重复出现,表明作者用同一字在不同地方表述同一个意思。据初步统计,重复最多的一个字共出现17次,其余有5个字重复出现4~8次。
  三是使用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造字法,如方块形状、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和复杂结构等。
  郑超雄说,感桑石刻中有类似于左江岩画正身人的形象,且重复出现5次之多;还有重复出现17次的“王”字,与广西武鸣、灵川,广东四会、广宁、罗定等地出土的战国青铜剑、青铜矛上铸的“王”字相近;另有5个字与平乐银山岭战国墓、武鸣马头安等秧战国墓、岑溪花果山战国墓出土的陶文相近。加上“那林”现场出土的石锛和夹砂陶,据此推断感桑石刻的年代为战国时期。
  郑超雄还走访了当地群众,据称在“那林”西北约两公里的平果县糠厂,当年建厂时也曾捡到有字的石块,表明石刻文字远不止这些,很可能分早期和晚期。考虑到武鸣元龙坡商周至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石范、钦州出土商代的石磬上,都刻有类似的文字符号,他把感桑石刻的上限时间推测为商周时期。
“天书”破译:推测与祈祷祭祀相关
  在感桑石刻文字等于“天书”,和甲骨文一样难懂。郑超雄“解读”了3个月,也只能从一些象形字中猜测其意思。他目前只“读出”雨水、水田、生育、麽公做法事、王权等内容。
  与雨水有关的字有5处,都有象形的雨点或雨丝;水田则是方框内刻整齐的方格;涉及生育的字为男阴及女阴的形状;表现做法事的字与左江岩画正身人像相似。
  出现最多的是“王”字,有一个字是由4个“王”拼成。郑超雄根据《布洛陀经诗》中有“三样三王造,四样四王置”的记载,“四王”是指天王(雷王)、人王(布洛陀)、水王(蛟龙)、森林之王(老虎),认为四个王字拼成一个字是“四王”的意思,意指人权、神权合一的王。
  郑超雄指着其中一个字说,这上面是水田,下面为3人劳动,很像甲骨文的“众”字,但“众”字是上方一个“日”。两者构字相似,音义不一定相同。现代壮语中凡有人在水田中插秧,称为“能那”(种田),因此这个字可理解为“种植”的意思。
  还有一组词共3个字,上下相联,第一个字是下雨形象,第二个字是水田形象,第三个字是麽公形象。他认为可以释读为:“天下雨了,田中水满了,这是麽公施法祈求天神下的雨水。”
  “甲骨文研究了100多年,也才破译出一半。古文字的解读是很困难的。”郑超雄说,破译感桑石刻,需要更多学者进行长时间的研究。

        来源:广西新闻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