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19|回覆: 0

廣西百色感桑石刻字符系古駱越文字 或形成於商周(1)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3-27 2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廣西新聞網
2012327151117618.jpg

圖為感桑村『那林』地塊考古發掘現場。

平果感桑石刻字符確認系古駱越文字 或形成於商周 
  記者 甘寧 文/圖
  去年於百色市平果縣馬頭鎮感桑村東南面發現的石刻字符,近日被文物專家確認為古駱越民族創造的文字。其中少數文字已得到初步破譯,內容涉及雨水、水田、麼公做法事、王權等,據推斷為當時駱越方國統治者或是祭司舉行儀式時吟唱的祭詞。
  3月22日,在感桑村的石刻文字發現處,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夾砂陶片和石錛。這些具有斷代意義的文化遺存,說明在戰國時代之前,此地就有人類文明的活動,也為石刻文字的年代提供了佐證。 
  廣西博物館研究館員鄭超雄認為,感桑石刻文字的成熟程度與殷商王國的甲骨文相近,但與甲骨文是不同的系統,表明壯族先民曾有自己的造字歷程。這一發現,能否把嶺南乃至歷史上的百越地區的文明發源推至一個新的高度?記者近日探訪了考古現場以及有關專家。
  發現過程:青年農民撿到帶字石片
  感桑石刻發現於感桑村東南面的一片名叫『那林』的耕地內。這是一片平坦的台地,方圓約3公里,距平果縣城只有10公里。三面環山,一面俯瞰兩公里外的右江。3月22日,記者諮詢當地農民得知,『那林』在壯語中即為『有泉水的田』,在台地上的兩棵木棉樹下,果然有兩眼汨汨流出的泉水。當地人認為此地風水好,在其後山上有很多墓葬。
  最早發現感桑石刻的壯族青年農民潘榮冠,就是在掃墓途中撿到這些石片的。2006年清明前,他掃墓回家經過這片甘蔗地,無意中發現一小塊刻有圖案的石片,帶回家用水沖洗,發現這些圖案很像文字。他將石片送到村中的小學請老師看,老師們無法辨識,但都認為是一種古文字。潘榮冠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也意識到這有可能是古董。自此以後,他每到『那林』一帶耕種時,都特別留意地里的石片,並把刻有圖案的石片全部帶回家存放。在近5年的時間裡,他先後撿回大小石片21塊。他還發現用於圍田埂的一塊大石片上也有字,但體積太大無法搬回家保管。
  2011年10月,潘榮冠將石片帶到百色市的花鳥市場諮詢。一名姓馮的古玩商感覺這可能是文物,便向有關部門反映。12月,原平果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農敏堅與平果縣博物館獲悉此事後,趕到『那林』實地調查,又新發現兩塊石刻文字。連同潘榮冠發現的那塊最大的石刻,一共24塊石片,都被運回縣博物館收藏。
  平果縣委、縣政府對此發現十分重視,立即將『那林』地塊控制下來,禁止隨便入內撿拾石塊。即使是今年除夕夜,農敏堅和縣博物館的人員都在守護現場。雨天泥濘,他們就脫下鞋子赤腳下田調查,不放過任何一塊可能有字的石片。
  今年春節過後,廣西文物局批准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那林』進行考古試掘。
考古現場:掘出石錛佐證文明遺蹟
  3月22日中午,記者趕到『那林』時,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考古隊領隊覃芳,剛剛獲得了發掘一個多月來最大的發現――石錛和夾砂陶片。石錛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主要的生產工具。夾砂陶也是新石器時代開始生產。這些遺蹟在同一地層內出土,為『那林』一帶的文明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考古隊在泉水附近開了一條長62米、寬1.5米的探溝,試掘了3個探方。掘入地表下約六七十厘米深,發現4個地層。石錛和夾砂陶就是在最下面的地層出土的。其餘地層還出土了大量的唐宋時期的陶瓷碎片、宋太宗趙光義年間的銅錢、宋代的建築柱洞等遺存。但目前還未在地層中發現石刻文字。
  覃芳說,由於該地塊長期栽種甘蔗,翻土較深,石刻文字如果埋藏集中且數量不多的話,有可能早已隨耕犁翻出地表。因此能否在地層中發現石刻,還有待進一步發掘。但已出土的文化遺存可以說明,此地在戰國前已經有人類文明活動。
  在場的農敏堅告訴記者,『感桑』在壯語中意為『高高的岩洞』,是因為後山有岩洞而得名。根據清代縣誌記載,感桑一帶原來有個古城,並記載明代詩句說古城中有『荒台』。有人認為『荒台』是個祭壇,但這是什麼時候的古城,也無從知曉。

        來源:廣西新聞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