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2|回覆: 0

[古代科技] 大禹治水方法新探(1)

[複製連結]
裏人 發表於 2012-4-5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從我國古代史的傳統來看,早在春秋戰國史學意識和史學論著開始產生的時期,人們在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之時,往往把歷史人物的成功、失敗或歷史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衰落等等原因皆歸之於社會和人事本身[1]。我國從20世紀隨着近代科學的興起,學術界從氣候環境方面探討歷史的變化與朝代更替的原因就越來越多了。不少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歷史人物的成敗、社會的興衰、朝代的更替等現象,常常與氣候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從先秦時代的學者開始,把許多人物的成敗、朝代的更替等歷史現象完全歸之於某些歷史人物是錯誤的,至少有許多解釋是片面的。
  同樣,堯舜時代遭遇到的那場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當時夏代始祖禹治理這場大洪水成功了,而其父鯀治水卻失敗了。鯀因為治水失敗而被流放到邊遠地區;但其子禹卻因為治水成功而成為天下共主。這就是【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臼季胥臣所說的:『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為什麼鯀慘重地失敗了,而其子禹卻成功了?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便把這種歷史原因歸之於鯀和禹治水方法的不同。以至於近現代學者和歷史教材都一直認為,禹治水時採用疏導的方法,而鯀治水是用堵截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鯀失敗了[2]。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對古文獻的誤讀。這種不分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的說法表面上無大錯,而且先秦古文獻中也有這種說法;但從根本上說,忽視這場大洪水時間背景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可以想像:在鯀之時,當波濤洶湧的大洪水來臨之際,不管是鯀抑或是禹,能率領人們用疏導的方法去治水嗎?不要說堯舜時遇到了那場千年難遇的世界性大洪水,就是在當代科技條件優越的情況下,在1998年長江發生大洪水之時,人們能用疏導的方法去治理長江的洪水嗎?
  鯀和禹治水的方法不同,完全是大洪水初期和晚期自然會採用的方法;而鯀在當時治水失敗,遭到酋邦時代盟主的嚴重處罰,也是另有其因。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重新認識的。
  
  一、 堯舜時大洪水及其涉及範圍考辨
  
  從先秦古文獻來看,堯舜時發生了一場歷史千年難遇的大洪水。從【詩經】、【尚書】到戰國秦漢文獻,有不少史籍就追溯了這場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3]【詩經・商頌・長發】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3]【尚書・堯典】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咚壤撓諤煜隆!…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4]【孟子・滕文公上】
  當堯之時,水逆行豪撓諡泄,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4]【孟子・滕文公下】
  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5]【莊子・天下】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6]【山海經・海內經】
  洪泉極深, 何以填之?地方九則, 何以墳之?[7]【楚辭・天問】
  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8]【呂氏春秋・愛類】
  (舜之時)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噝遙民皆上邱陵、赴樹木。[9]【淮南子・本經訓】
  望古之際,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泱泱而不息。[9]【淮南子.覽冥訓】
  【墨子・七患】引【夏書】云『禹七年水』,另外【書序】、【莊子・天下】、【呂氏春秋・古樂】、【論語・泰伯】、【史記・五帝本紀】等書皆記述了大禹治水的事跡。新近發現的燹公幻文記述了大禹治水有關事跡,其幻云:『天令禹敷土,墮山┿哳4ǎ乃差地設征』。這與【尚書・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致相近,也與【書序】、【尚書・益稷】、【詩經・商頌・長發】等篇的說法相似。
  上海博物館所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也記述了這場歷史上的大洪水及其大禹治水的過程:
  ……舜聽政三年,山陵不居,水潦不┿囈裕乃立禹以為司空。禹既已(第24簡)……面干臘[注: 上兩字原整理者未釋讀。『干』字本從『俊薄『旱』聲,應是旗杆之『杆』的本字,此可讀為『干』;『臘』本從『魚』、『昔』聲,此可讀為『臘』,『臘』本為干肉,此句『面干臘』是指面部乾燥皺裂。],脛[注: 『脛』原整理者未釋。此字從『痢貝印剝隆鄙,可讀為『脛』。]不生之毛,□□┿囈粵鰨禹親執┠痙鄭ㄛ危耜,以陂明(孟)諸之澤,決九河(第25簡)之阻,於是乎夾州、徐州始可居。禹通淮、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莒州始可居也。禹乃通蔞與易,東注之(第26簡)海,於是乎劍ǎ浚┲菔伎刪右病S砟送ㄈ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荊州、揚州始可居也。禹乃通伊、洛,並裏[廛](荊、干(澗),東(第27簡)注之河,於是乎豫州始可居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雍州始可居也。禹乃從漢以南為名谷五百,從(第28簡)漢以北為名谷五百。[10]
  可見堯舜時代的大洪水,從西周時代的文獻【詩經】、【尚書】開始,到戰國秦漢時期的古文獻和古文字資料都有大致相似的說法。不過20世紀前半世紀徐旭生在仔細考察這場大洪水時,作結論說:『洪水的發生區域主要的在兗州,次要的在豫州、徐州境內。余州無洪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說法是後人把實在的歷史逐漸擴大而成的。』[11]187對此說筆者是不贊同的。
  首先此說與古文獻及古文字資料的記述是不相符的。【尚書・禹貢】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都提到了『九州』,儘管稱謂不盡相同,但都認為是九個不同的州。有的學者結合考古發現所見龍山時期的文化區系,以為【禹貢】所說九州既不是古代的行政區劃,也不是戰國時的托古假設,而是公元前 2000年前後黃河長江流域實際存在的、源遠流長、自然形成的人文地理區系[12]。其實在後代不同地域不同方國的人們都承認禹治理洪水的情況。【商頌・殷武】云『天命多辟,設都於禹之績』,【商頌】是西周時殷後裔宋國人的作品[13],說明商遺民承認禹治水並擴大疆土的情況;齊叔夷彌用云:『寧模毗牛┏商疲ㄌ潰,又(有)敢(嚴)才(在)帝所……咸有九州,處禹之堵(土)。』[14]【殷周金文集成】272-278春秋時居於東方的叔夷也稱自己的先祖成湯統一天下,也居住在禹平水土之上;春秋時秦公簋銘云:『不(丕)顯朕皇且(祖)受天命,普禹責(跡)。』[15]【殷周金文集成】4315春秋時居於西陲陝甘一帶的秦人自稱自己『受天命』的先祖居住在『禹跡』;【詩・大雅・韓奕】云『奕奕梁山,維禹甸之』,【韓奕】『梁山』蓋即今陝西韓城市西北黃龍山,可見西周時韓國承認禹治水已到達梁山一帶;【詩・大雅・文王有聲】云『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此地今在西安市長安區一帶;【詩・小雅・信南山】云『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南山』依朱熹集所說『終南山也』,說明西周時居住在關中終南山一帶的周人也相信禹治水已到了這一帶。【國語・魯語下】述孔子之語說:『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會稽山在今天浙江北部,說明禹的活動蹤跡已到達浙北一帶。上述古文獻材料都是比較早的,可見西周春秋時的人們都相信禹治水的故事,其地域分佈相當廣泛,已基本接近【禹貢】與【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所說的『九州』地域。
  其次,這場大洪水不僅我國古文獻記載是如此,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這樣的傳說[注: 【聖經・創世紀】第7章也有這樣的記述:『過了那七天,洪水泛濫在地上。當挪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大地上。』 挪亞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40天以後,擱淺在高山上。為探知大洪水是否退去,挪亞連續放了三次鴿子,等第三次鴿子銜回橄欖枝後,說明洪水已經退去。也說明挪亞時的大洪水也是一樣兇猛(【新舊約全書】,愛德印刷有限公司出版,第6頁)。],可見這應該是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從新近考古發掘所見的新石器晚期洪水遺蹟情況來看,這些傳說確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不管是在中原地區還是黃河上游下游,抑或是在長江下游,近來的考古發現都可為我們提供明確的證據。
  在相當於堯舜時期的龍山文化時期,中原地區遭受到大洪水襲擊的有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王城崗有東西排列的兩座城,其西城被來自西北部王尖嶺下來的山洪沖毀,城內沖溝及城牆基槽被洪水沖毀的痕跡十分明顯,而東城則是被五渡河河水暴漲沖毀的[16]。
  同樣,地處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的輝縣孟莊龍山城址,也是在龍山文化末期至二裏頭時期之前遭到明顯的被毀的跡象。在龍山文化中晚期階段龍山城內的低凹地開始出現比較厚的淤積層,城牆的坍塌與興建與造成這些淤泥層的洪水有關。(1)孟莊龍山城址的城垣東西北三面都經過重新發掘,估計當時的城牆高度當在4米左右,但該牆在二裏頭時期東牆內側保存的高度僅為1米左右,在西牆內側僅有0.5米高,因為在這兩牆內側都發現有二裏頭夯土修補的痕跡,同時北牆外側也有修補的夯土,這是二裏頭文化築城之前受洪水或大量雨水沖刷的結果。(2)孟莊城垣內側有寬6-8米的壕溝,深達3米左右。東、北、西三面牆發掘10餘個探方、探溝的資料表明,內側壕溝中淤積厚1.5米含有龍山文化各時期陶片的淤土。此外,南、北面護城河的發掘表明,護城河與之同樣的淤土有2-3米。這些淤土應是持續一定時間的雨水造成的。(3)孟莊龍山城被毀於洪水的最明顯的證據是當時西牆的中段,該牆中北部有一大的缺口,已經探出部分有15米寬,從已經發掘的Τ128看,原有的龍山城牆夯土已全部被洪水沖走,且洪水在該探方內下切入生土達1.5米左右,由西向東伸去。沖溝內的淤土中包含有龍山文化各時期的陶片。在西城牆的這段缺口處,二裏頭時期的人們清除了這裏的大部分淤土,然後用夾板築夯成二裏頭時期的西城牆,這說明該缺口是在二裏頭時期之前形成的。而且孟莊遺址的低洼處都是洪水淤積層,城垣坍塌,西牆中北部被洪水沖開一個15米以上的大缺口[17]。
  處於黃河上游的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在距今4 000年前後的齊家文化時期這裏發生的重大災變現場,經地學考察,在地層堆積中發現了黃河大洪水的遺蹟和沉澱物,且遺址內還找到多次地震遺蹟。地層關係表明遺址內先遭地震,後有洪水,洪水形成的地層疊壓在地震遺蹟和地震塌毀的黃土堆積物之上[18]。這為堯舜時大洪水的猛烈性、突然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考古學上的證據。其範圍是相當廣泛,不僅發生於黃河下游,連上游的青海地區也遭受其害。
  良渚文化晚期的居民曾因遭到毀滅性水災而遷徙中原,這時環太湖地區大片沼澤化,許多良渚文化的先民聚落被洪水淹沒了。有些學者通過調查和整理的資料,表明浙江吳興錢山漾和杭州水田畈遺址的良渚文化層和馬橋文化層之間有一層0.3米厚的淤泥或泥炭,吳江梅埝、團結村、勝墩、無錫許巷、崑山龍灘湖、正儀車站北、青浦果園村等許多遺址的良渚文化層上都直接疊壓着淤泥層或泥炭層,其厚度一般為幾十厘米,最厚的可達1米以上。在芙蓉湖、┿嘵湖、昆成湖、陽澄湖、巴城湖、九裏湖、澱山湖、澄湖、太史淀、陳墓盪等湖的湖底都出土過良渚文化的遺物,甚至從洞庭西山到石湖湖底都分佈着良渚文化遺址[19]。可見良渚文化地區出現文化斷層的根本原因是遭到長期的水淹。
  特別是近來發掘的江海遺址中在良渚文化層面上大多有2―3層沉積狀的淤土。出現這種淤土的地層,經測量同一土色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尤其是許多探坑中都有灰黃色土層,其厚度保持在十分一致的10―15厘米。而無淤土的探坑中,是因良渚文化層以上的堆積均是馬橋文化或馬橋文化之後的堆積,顯然是後來馬橋文化先民的生活層局部地毀壞了良渚文化層面上的淤土,並直達良渚文化層中。在江海遺址T25(Ⅱ)東部南側有馬橋文化先民的生活層,則毀壞了良渚文化層面上的淤土,而北側則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三層淤土[20]。這些現象說明了良渚文化遭受到了史前大洪水毀滅性的破壞。正如俞偉超先生所分析的:『4000多年以前我國曾經發生一次延續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災害應該是歷史事實。當洪水泛濫時,大河、大江流域所遭災難,必以下游為重。可以估計到,在那個時期,黃河、長江的下游,尤其是長江三角洲之地,當是一片汪洋,人們只能向高處躲避或是逃奔外地,原有的發達的龍山、良渚文化的種種設施,頃刻便被摧毀,而其農耕之地更是常年淹沒,再也無法以農為主了。』[21]
  從上面所列舉的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在龍山文化時期距今4 000年左右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確有一個氣候異常的大洪水時期。這也與今天氣象學研究成果一致,距今5 000-4 000年之間的龍山文化時期正是降雨量最多的時期[22]。這場大洪水的涉及面相當廣泛,和古文獻所說堯舜時期的大洪水及其禹治理洪水所涉及的區域幾乎差不多。可見過去徐旭生先生所說洪水的發生區域主要在兗州,次要的在豫州、徐州的說法是不對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