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文史網 退一步說,即使柰脯『謂之頻婆糧』是【廣志】原文,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並不常用的比喻,並不能證明柰的『梵言』就是頻婆。蘋果名稱源自頻婆果,而頻婆果本是印度的熱帶、亞熱帶喬木果實,這屬於文化交流中的『誤讀』現象。因蘋果紅潤光潔,使人與佛經中『色丹且潤』的頻婆果產生聯想,故而發生『誤讀』。通過前文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到,中國本土果類凡被『誤讀』為頻婆果的,都是紅色。嶺南頻婆果『極鮮紅可愛』,元朝後期平波果被詠為『猩血平波顆顆勻』、『平坡紅艷露猶香』,唐朝的文林郎果也被稱作『朱柰』。柰有多種顏色,其中某種紅色的柰可能曾被比為頻婆果,但頻婆一詞決不足以概括柰的全體。況且在明朝以前將柰稱為頻婆的例子,除了可疑的柰脯『謂之頻婆糧』一語外,目前只找到【太平廣記】引【洽聞記】中的朱柰。南北朝以下佛教大行,如果頻婆果真是柰的『梵言』,何以不見時人述及?【一切經音義】、【翻譯名義集】何以並無此種解釋?元朝後期忽思慧著【飲膳正要】,除記載平波果外,同樣寫到了柰。在他筆下,這兩種水果區別是很明顯的。【飲膳正要】卷三【果品】『柰』條:
柰子味苦寒,多食令人腹脹,病人不可食。
同卷『平波』條:
平波味甘,無毒,止渴生津,置衣服篋笥中,香氣可愛。
假如柰與『頻婆』完全是一回事,元朝後期的平波果恐怕就要另取一個新名字了。
有關柰『梵言謂之頻婆』說,還有一個重要反證。那就是在柰的故鄉――新疆,其接受佛教早於內地,又是中國綿蘋果的原產區,但並未用佛經中的『頻婆』一詞來稱呼柰或其他水果。精通佛經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沿途物產,多次提到柰[40],從未將它稱為『頻婆』。新疆綿蘋果在古書中的名稱是『阿里馬』(Alma),系突厥語『果』之意[41]。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至阿里馬城,……土人呼果為阿里馬,蓋多果實,是以名其城。』耶律楚材【西遊錄】卷上:『既過圓池(按指今新疆賽里木湖),南下皆林檎木,樹陰蓊翳,不露日色。既出陰山,有阿里馬城。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馬,附郭皆林檎園囿,由此名焉。』所謂『阿里馬城』,亦即著名西域重鎮、後來曾作為察合台汗國首都的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境)。通常認為,丘處機、耶律楚材看到的『多果實』、『樹陰蓊翳』之地,就是伊犁谷地以東、生長大批野生綿蘋果的風景勝地果子溝。耶律楚材將果子溝和阿力麻里的水果視為林檎,當是因為野生蘋果與林檎形狀、品種接近而致,至少他沒有用『頻婆』來稱呼它們[42]。前引張懋修【談乘】謂頻婆『是亦夷音耳,……然未聞西番稱此果也』,所言甚是。新疆綿蘋果真正有『頻婆』、『蘋婆』乃至蘋果之稱,還是清代中葉的事。當時『頻婆』等果名已為內地人所熟悉,他們看到新疆的綿蘋果,很自然地就用以相稱。乾隆【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三【土產・回部・百穀草木之屬】:『樹之有果者,……蘋果名阿勒瑪(按即阿里馬異譯)。』紀昀【烏魯木齊雜詩】『物產』門:『紅笠烏衫擔側挑,蘋婆杏子綠蒲桃。』洪亮吉【伊犁紀事詩】:『風光穀雨尤奇麗,蘋果花開雀舌香。』[43]晚清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卷三【瓜果四首】之四:『山北山南杏子多,更夸仙果好頻婆』。自注云:
果亦特出,或青或紅,大者如D。皮似李,光潤而薄。肉輕鬆,嚼之綿爽甘芳,味清且正。大約分兩種,一疏而脆,一泥而如腐者。即佛經舍衛國之頻婆果也。
新疆綿蘋果到現在才與佛經中的『頻婆』掛上鈎,是由於其中一個優良品種在元朝傳入內地後被賦予『頻婆』美名,被人熟悉後又帶回新疆,並非在一開始就有『頻婆』的梵言或別名。
總之,儘管『說有容易說無難』,在看到更直接和更多的材料之前,我還是認為明朝以前的柰並無『頻婆』這一異名。明朝後期,頻婆果栽培漸廣,因其品種與柰同類,可能有人將它與柰混稱。但無論如何,將兩者混為一物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加上學術界對中國蘋果栽培歷史已有的認識,暫可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蘋果的名稱,源於佛經中的頻婆果。兩果原非一物,其名稱的混同,屬於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誤讀』現象。
二,中國本土最早被稱為頻婆果的果類,是生長於嶺南地區的一種亞熱帶堅果。它大概與印度頻婆果的品種相當接近,可能與唐詩中的『相思子』或『紅豆』也有一定關係。因其生長範圍不廣,不甚為世所知。
三,早在西漢時,西域原產中國綿蘋果的一個品種柰,即已傳入內地,以後栽培漸廣。其中某種紅色柰,在唐朝或許曾被比為頻婆果,但這個名稱並未流行。
四,最晚在元朝中後期,中國綿蘋果一個更新的品種又由西域輸入內地(傅樂淑【元宮詞箋注】稱平波果是『自外國輸入』,不盡準確),並在北京地區栽培。這一品種與柰本屬同類,但經過改良,外觀、口味已與柰有較大區別。時人借用佛經中『色丹且潤』的頻婆果來稱呼它,曾異寫作平波、平坡,到明朝仍固定為頻婆,亦作蘋婆,明後期開始簡寫為蘋果。
五,清朝蘋果在北方的栽培更加廣泛,在南方福建、雲南等省亦有出現。頻婆、蘋婆、蘋果等名,仍迭相使用。
六,晚清西洋蘋果傳入中國,因其品種更加優良,逐漸取代了原來的綿蘋果。新品種繼續沿用蘋果之名。與此同時,頻婆、蘋婆等舊名則隨着中國綿蘋果栽培的萎縮而逐漸消失。
作者:張 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