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2|回复: 0

[古代科技] 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6)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1-12-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此外,文献记载南方沿海还有一种果实红色、象征“相思”的植物“红豆”,与岭南频婆果颇有近似之处。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名篇。唐李匡V《资暇集》卷下“相思子”条:


  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H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


    清人赵殿成作《王右丞集笺注》,即引此条以释王维《相思》诗。所谓“李善云”,见于《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注。赋中有句“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其注曰:


  相思,大树也。材理坚,邪斫之则文可作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


    按东冶在今福建闽侯东北。据此,这种红豆或“相思子”,果实生于荚中,红色,与频婆果非常相似。两者是否为一物,或有近属关系,尚待有关专家指教。


  以上有关岭南频婆果的材料,与中国古代的苹果本来关系不大,但因涉及“频婆”之名,故附带一并述及。


    四  柰“梵言谓之频婆”说考辨


  当代果树学著作在叙述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历史时,大都已经注意到频婆果这一古名,但其具体解释与本文不同。它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柰,别名(外来语原文)即为频婆果,后来演变为苹果一词。这个说法似乎值得重新讨论。


  根据果树分类学的阐述,苹果有中国苹果、西洋苹果两大种类。现在我们日常食用的苹果,属于近代引进的西洋苹果。此前中国本土栽培的苹果,品种不如西洋苹果之佳,果质绵软,故又称绵苹果。这种苹果的原生地在新疆,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通西域以后传入内地,史书称之为柰。古代柰的栽培范围十分广泛,自汉代以下,历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记载不绝。但从文献材料来看,柰的果实特征不要说与今天的苹果相去甚远,就是与元末以后的频婆果也有明显差别。其具体种类很复杂,果形或大或小,成熟期有夏熟、冬熟,外观有白、黄、青、红、紫等不同颜色。有关柰“梵言谓之频婆”的说法,较早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果之二》“柰”条。其根据是一条引自郭义恭《广志》的材料[36]:


  西方例多柰。密密切暴干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谓之频婆粮。


此后王象晋《群芳谱》、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敕撰《广群芳谱》、《授时通考》、陈元龙《格致镜原》、陈B子《花镜》诸书都同样引用了《广志》的这条材料(有的并未注明出处),文字小有异同,均有“西方多柰……谓之频婆粮”文句。然而,这句话是有疑点的。


  《广志》一书,旧题西晋郭义恭撰,最近有学者认为其成书年代当在北魏前、中期[37]。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著录,皆入子部杂家类。以下诸家书目皆未载,则最晚至南宋已亡佚。清儒马国翰广采群籍,辑得260余条,厘为上下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观其所载,多奇闻逸事,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为“盖广(张华)《博物志》之书”。在马氏辑本下卷中,可以找到有关柰的这段记载,但却没有“谓之频婆粮”一语。其文如下:

  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畜积,如收藏枣栗。若柰汁黑,其方作羹,以为豉用也。  


    马氏注称此条辑自《太平御览》卷九七○,核以《御览》原书,所辑无误。按《广志》此条除《御览》外,尚见于北朝唐宋多家著作征引,计有《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初学记》、《文选注》(潘安《闲居赋》注)、《白孔六帖》、《广韵》、《事类赋》等,所引文字皆不超出《御览》,也就是说,均无“谓之频婆粮”五字。今人王利华也对《广志》中有关果品的材料进行了辑佚。据其自述,辑文“全部抄自南宋以前(包括南宋)的各类文献,元及元以后的文献所引一概不予收录,仅偶作校勘参考”。他的辑佚结果,同样没有这五个字[38]。据此似可推断,柰脯“谓之频婆粮”一语,并非《广志》原文所有。清人全祖望已对王象晋《群芳谱》根据《广志》所作出的“柰一名苹婆”说表示了怀疑。《鲒瓮ぜ》外编卷四八《说苹婆果》:


  苹婆果、来禽(引者按:即林檎),皆柰之属,特其产少异耳。苹婆果雄于北,来禽贵于南,柰盛于西。其风味则以苹婆为上,柰次之,来禽又次之。新城王氏《群芳谱》尚考之未晰。佛书所谓苹婆果,肖如来之唇,正指北方之种而言,非柰也。王氏因《广志》而误耳。


    柰与频婆之名发生联系,大约是在唐朝。《太平广记》卷四一○《果上》“文林果”条:  

  唐永徽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尝于河中摊上拾得一小树,栽埋之,及长,乃林檎也。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有如缬,实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纪王慎为曹州刺史,有得之献王,王贡于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谓之联珠果。种于苑中,西域老僧见之云,是奇果,亦名林檎。上大重之,赐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为文林郎果,俗云频婆果。河东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河西诸郡亦有林檎,皆小于文林果。
  

    《太平广记》载此条出处为郑常(或题郑遂,唐肃宗、代宗时人)《洽闻记》。今宛委山堂本《说郛》收有《洽闻记》一卷,中有此条,较《广记》所引简略,而确有“俗云频婆果”一语。据此,唐朝时曾有某种品种优良的林檎被称为频婆果。林檎今称花红,与柰形状、品种相近,古人时常将二者混称,故上面这种“俗云频婆果”的文林郎果又被称为“朱柰”[39]。或有某一品种优良的红色柰被呼为频婆果,也不无可能。柰脯进而被喻为“频婆粮”,并在后人摘抄《广志》时由附注孱入正文。《本草纲目》诸书引《广志》多出“谓之频婆粮”五字,可能就是这样造成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