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1|回复: 0

[古代科技] 宋代的双季稻 (5)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1-6-27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历史千年
黄c稻虽然主要用于易涝稻田,但同时可作连作晚稻品种。这一品种在《禾谱》、陈辍杜┦椤芳巴蹯酢杜┦椤分卸加屑窃兀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宋代可能出现了以种植黄c稻为连作晚稻的双季稻。这种推测在宋代福建可以得到部分的证实。宋诗中不少关于福州双季稻的诗句,而这些双季稻又大多出现在湖田上,这些在湖田上种植的双季稻也可能就是黄绿谷。黄绿谷是中国最早的双季稻水稻品种,它的出现对于深水湖田的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 率,都取到重要的作用。


    福建:唐人《闽中记》载:“春种夏熟曰早稻,秋种冬熟曰晚稻。……岁再熟者曰金洲、曰白香秫,又曰糯。”[22]这表明唐代福建已有连作稻的记载,而且连作晚稻多种糯稻。这种情况在后世也有存在。笔者在江西农村时得知,一般连作早稻都不种糯稻,而连作晚稻中则有部分是糯稻。宋诗中有不少讲到福建福州地区的双季稻,如“潮(一作湖)田种稻重收谷”[23],“潮田岁再获,海错日两渔”[24],“负山之田岁一收,濒海之稻岁两获”[25];淳熙《三山志・物产》除引用了时人马益“福州诗”中的“两熟潮田世独无”的诗句,还提到“今州倚郭三县两熟”[26]。上述记载,虽然可以肯定宋代福建福州的双季稻非再生稻,但这里的双季稻是间作稻还是连作稻?宋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三阳志》记载的情况是:“其熟于夏五六月者曰早禾,冬十月曰晚禾。”[27]并没有明确熟于冬十月的晚禾是种于早禾田中。宋人还提到福闽只要“早禾既获,晚禾既坚”,就“可谓乐岁”[28]。也不明了早晚稻之间的关系。14世纪《农田余话》的作者,依据浙江永嘉的情况推测,福建的双季稻为间作稻,而明代福建方志作者黄仲昭基本上承袭了《三阳志》的记载,但确明确指出:“早稻,春种夏熟。晚稻,盖早稻既获再插,至十月再熟者。其米皆有红、白二色。宋马益诗云:两熟潮田世独无。盖谓是也。”[29]认为宋代记载的两熟(或再熟)是连作稻。

    现在,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宋代福建有连作稻的出现,这便是宋代福建出现了专门的连作稻品种。游修龄《中国稻作史》提到,福建兴化(今莆田仙游)对连作晚稻有一个专名,叫‘(禾庶)’,并引明万历三年(1575年)《兴化府志》卷一“物产”说:“稻有一岁两收者,春种夏熟,曰早谷,既获再插,至十月方熟,曰(禾庶)。”这‘(禾庶)’字,查《中文大辞典》也无。大概是修志者根据当地称连作晚稻为‘庶’的音,加一个禾旁表示稻,所创造的形声字。这(禾庶)是单音词,而单音词多用于汉以前,双音字则是在南北朝以后开始盛行,(禾庶)在众多的品种中仍保留其单音词的习惯,说明它的历史必很悠久([6],122、223页)。《群芳谱》中有“摭稻”,“春种夏获,七月初再插,至十月熟。”([30],122页)此“摭稻”,疑即“禾庶”。现在,我们已在南宋宝v五年(1257年)《仙溪(今福建莆田)县志》中找到了(禾庶)的出处,比《兴化府志》的记载又早出近三百年。此其一。其二,《仙溪县志》中还不仅记载了“(禾庶)”这样的一个连作晚稻品种,而且还记载了“献台”这样的一个连作早稻品种。南宋宝v《仙溪县志》载:“稻,种类非一,有一岁两收者,春种夏熟曰早谷,《闽中记》谓之献台,既获再插,至十月熟,曰(禾庶),有夏种秋熟,曰晚稻,无芒而粒细曰占城稻。”([12],659页)再回到淳熙《三山志》的记载来看,“今州倚郭三县两熟,早种曰献台、曰金州林;晚种曰占城、曰白芒,通谓之稻。”也证明献台等是连作早稻品种。

    就目前所知,宋代,(禾庶)这一稻品种仅见于《仙溪县志》,而“献台”却在浙江台州的《赤城志》、福建福州的《三山志》和莆田的《仙溪县志》中都有记载,和(禾庶)一样,“献台”这个品种从字面上很难以理解,《赤城志》只说它最贵,《三山志》则说它是早熟,但从《仙溪县志》可知,献台是个双季早稻品种,(禾庶)是双季晚稻品种。由此可见,上述三地在宋代都有连作双季稻栽培。而这三地正好囊括了从浙南到闽南的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岭南: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 中提到广西钦州的双季稻种植情况,“二月种者曰早禾,至四、五月收;三、四月种者曰晚早禾,至六、七月收;五月、六月种者曰晚禾,至八月、九月收。而钦阳七峒中,七、八月始种早禾,九月、十月始种晚禾,十一月、十二月又种,名曰月禾。”[30]([41],338页)这里的所谓“月禾”,实际上就是双季或三季连作稻。如《太平寰宇记》载:广西雷州“地多沙卤,禾粟春种秋收,多被海雀所损。相承冬耕夏收,号芥禾,多谷粒,又云再熟稻,五月、十一月再熟。” ([15],卷102)

    从宋代稻品种,还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既是早稻种,又是晚稻种。这种现象以江西泰和和江苏琴川最多。泰和的水稻品种中:白糯、稻禾、黄栀糯、青稿糯、竹枝糯、住马香禾等6个品种,既出现在早稻品种中,同时又出现在晚稻品种中,并且p、糯都有;琴川的水稻品种也有同样的情况,当地的白稻、红莲、稻公拣、金成、鼠郎黄、野稻等6个品种也都同时既是早稻品种,也是晚稻品种。三山的稻种中,早晚稻中都有占成,而会稽的品种中则有早占城和寒占城之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能和连作稻有关。因为有一种连作稻就是在早稻收获后,即以早稻的种子当晚稻种([6],220页)。

    综上所述,宋代时期的连作双季稻不仅存在,而且广泛分布在岭南、福建、江西、浙江和江苏的广大地区,奠定了明清乃至兹后中国连作稻发展的地理基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