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0|回覆: 0

[古代科技] 我國古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成就(2)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1-3-2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統】  
    隋、唐、宋時期,水利建設遍及大江南北,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大規模興修尤爲突出。古代太湖地區勞動人民在淺水沼澤,或河湖灘地取土築堤圍墾闢田,築堤取土之處,必然出現溝洫。爲了解決積水問題,又把這類堤岸、溝洫加以擴展,於是逐漸變成了塘浦。當發展到橫塘縱浦緊密相接,設置閘門控制排灌時,就演變成爲棋盤式的塘浦圩田系統。宋代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1043年)中描述道:『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閘門,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爲農美利。』太湖地區的塘浦圩田形成於唐代中葉以後。五代時吳越國利用軍隊和強征役夫修浚河堤,加強管理護養制度,設立『都水營田使』官職,把治水與治田結合起來。這些措施對塘浦圩田的發展和鞏固起到了良好作用。北宋初,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廢而不治,中期又著手修治。南宋時大盛,作了不少疏浚港浦和圍田置閘之類的工程。
    【海塘工程】  
    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爲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爲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五代吳越國錢H在位時,曾在杭州候潮門和通江門外築塘防潮,所用『石囤木樁法』以木柵爲格,格內填進磚石,經漲沙充淤後,就成爲遠比土塘堅固的土石塘。可以說這是從土塘到石塘的過渡。北宋時,石塘技術上的一次改革就是採用了『坡坨法』,即海塘爲斜坡石級式,塘身穩定性優於壁立式海塘,坡階又起消力作用。明、清時,海塘工程更受重視,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以及技術上的進步都超過其他歷史時期。  
    【井灌】  
    這是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工程型式。中國井的起源很早。據考古資料,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了井。北方許多地方地表水不足,故重視發展井灌。戰國以來,北方井灌相當流行,歷代政府也提倡鑿井。明、清時,在今陝西關中,山西汾水下游,河北、河南平原地區形成了井灌區。方承觀【棉花圖】中說:『植棉必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畝。』坎兒井,是新疆地區利用天山、阿爾泰山、崑崙山上積雪融化的雪水經過山麓滲漏入礫石層的伏流或潛水而灌溉的一種獨特形式。坎兒井在西漢時就有了。人們根據當地雨量稀少,氣候炎熱,風沙大的特點,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帶開鑿成列的豎井,其下有橫渠(暗渠),然後通過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農田裡。這樣水行地下,可減少蒸發。清代,林則徐曾在吐魯番一帶大力推廣,對炎熱乾旱的吐魯番農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