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網
清代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曾修了一條引伊犁河水的灌溉渠道,這就是察布查爾渠。察布查爾在錫伯語中是糧倉的意思。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徵調錫伯軍民共3275人西遷新疆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成爲『錫伯營』。
到達新疆以後,清政府停發錫伯營的口糧,令其自耕自食,因此,錫伯族人民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建立自己的家園。他們首先著手修復舊有的綽合爾渠,開墾荒地1萬多畝,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不敷使用。錫伯族人民在缺乏口糧、籽種,不斷遭到自然災害侵襲的情況下,爲了生計,爲了造福子孫後代,下定決心要把伊犁河南岸的荒原變成良田。經過多次的失敗和挫折,在錫伯營總管圖伯特的支持下,於1802年(嘉慶七年)起在察布查爾山口開山引伊犁河水,修鑿大渠,花費了六年時間,終於在1808年春天勝利竣工,全渠總長100公里,渠深3.3米,寬約4米,最初稱『錫伯渠』,後來因大渠龍口之山崖名曰察布查爾,與錫伯語『糧倉』一音相近,故名『察布查爾大渠』。該渠一直到現在還能發揮效益,總灌溉面積近2萬公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