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国网
浙江绍兴挡潮排水的三江闸,1537年始建
绍兴三江闸,共有闸洞二十八孔,用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编号,所以也叫“应宿闸”。是我国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它横跨于绍兴的钱清江上,恰好是钱塘江,钱清江和曹娥江的汇合处,是绍兴和萧山两县水流的主要出口,泄水流域达2520平方公里,数百年来曾经对两县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
全闸长108m。闸址在岩基峡口处,闸墩和闸墙用大条石砌筑,墩侧凿有装闸板的前后2道闸槽,闸底有石槛,闸上为石桥。闸两旁修堤400丈和海塘衔接。
《三江闸的修建》
古代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地势低下,上承千山万壑的水,一遇淫雨连绵,山洪瀑发,泄水不畅,淹没农田庐舍,又因钱塘江水位较高,每年八月大汛,怒潮似排山倒诲,狂澜倒灌,无数良田沦为沧海,待到潮退水落,留下一片茫茫荒野。为了阻挡钱塘海潮的侵袭,古代劳动人民便在萧、绍两县的东,北筑起海塘.从马溪桥至西兴一段称“西江塘”,再从西兴至宋家漤一段称“北海塘”,由宋家漤至高坝一段称:“东江塘”。沿塘共建立二十几处水闸。但由于钱塘江潮猛水急,流沙严重,闸基不稳,这些水利设施往往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汤绍恩出任绍兴知府时,三江口淤沙十分严重,内水不能外泄,积涝成灾,旧塘损毁,不能蓄水。次年又遭大早,田无颗粒之收,民有易子而食。汤绍思到任以后,决心建闸治水。
嘉靖十五年,他亲自对沿海一带进行实地勘查,发现三江口是内河和外海交汇的关键。但这里潮大沙松,难以施工。他又向三江口以内深入察看,只见彩虹山一带石岸交错,于是便挖掘探察,发现地下有岩层,是很理想的天然闸基。汤绍恩掌握了可靠的地质资料后,决定在这里破土建闸。 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开始了。石料是从大洋山采运来的。工程分为基础,梭墩,闸门和桥面四个部分。先是平整岩层,凿出榫卯。然后在岩石上每隔一定距离砌筑梭墩。所谓“梭墩”,是因为墩子的形状像是梭子,两头都是尖尖的,减少流水的冲力,所以术语也叫“分水”。棱墩用一块块重约千斤的大石,自下而上筑成。最下面的一层,与岩层合卯,再灌注生铁,不致因为流水的冲力而走动。每层每块大石之间,也有榫卯衔接,并用灰秫胶住,每隔五洞置大梭墩,比较关键的地方只隔三洞,恰如中流砥柱。当时出现一个问题,在砌筑的时候,一层层的大石块,这样笨重,究竟如何运装上去呢?有人提出一丫办法,砌石一层,封上一层。叠石越高,堆土也越高越阔。土堆是有斜坡的,这样,大石块就可以拖推上去了。铺设桥面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枚墩之间就是闸洞,深浅不一,依天然岩基而定,最深的达5.14米,最浅的只3.40米。在每个闸洞底下的岩基上,设置内外槛,以承闸板。
《三江闸的历代管理与维修》
三江闸的启闭依据水则(古代水尺)。水则有两个,一个设在闸址,一个设在绍兴城里,后者有校核水位的作用。水则分金、木、水、火、土五划。水至金字脚,全闸开启;水至木字脚,开十六孔;至水字脚开八孔;至火字头,全闸关闭。闸门由三江巡检代管。“启闭惟看水则牌”,平时按水则督促闸夫开闸闭闸。
为了有效地发挥大闸的排洪,蓄水作用,三江闸建成后建立了全面的管理制度。咸丰元年(1851年),在山阴火神庙立有水则碑,对启闭作了具体规定。碑上凿有金,木,水,火,土五字,作为测量水位标高的符号。内河水位涨至“火”字脚下(高6.69米),则开八洞,涨至“水”字脚下(高6.82米)便开十六洞,涨至“木”字脚下(高6.9米),就开十八洞。为了比较正确地掌握水情,以便及时蓄泄,在三江闸内亦立有水则碑一块。令人惋惜的是,这块珍贵的水文标记,被当作“四旧’破坏了。此后,三江闸又经过崇祯六年(1633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道光十三年(1831)年)以及一九三三年五次修理。 由于几百年来海岸线的不断变化,和解放后对三江口的开发,三江闸的排洪能力巳不能满足需要。一九七二年,在旧闸外面五里的地方,另建一座新三江闸。新闸落成以后,对旧闸提出了河道交通和必须增大排洪量的问题。所以一九七二年新闸工程结束以后,立即着手对旧闸的改建.现在大闸东南一段的八小墩,三大墩,十二孔(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和西北一段的八小墩、二大墩、十一孔(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共计二十一墩、二十三孔是明代原物。
三江闸后经历代维修,发挥效益近四百五十余年,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重要的维修有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户部侍郎肖良干的大修,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整修等。近代,实测该闸平均泄量为280立方米每秒,可使肖、绍两县三日降雨110毫米不成灾。1979年,绍兴人民又在三江闸北五里处,另建成了正常泄水流量为528立方米每秒的大型现代化水闸新三江闸,三江闸遂完成了它光辉的历史使命,成为浙江省历史文物长期保存下去。
《三江闸的功用》
三江闸的功用是十分显著的。增强了外御潮汐,内则涝排旱蓄的作用,使萧绍平原八十万亩农田的水旱灾害锐减,原西小江沿岸一万多亩咸卤之地成为良田沃土,保护了这一带的环境,还为航运、水产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年填海家家怨,今日宁澜处处烟”,“三邑(指会稽、山阴、肖山)之民,安居乐业”。当时,还有人写对联赞道:“江流力挽,尽从此处朝宗,何患蒲芽水涨;砥柱功崇,悉自当年奠定,常如瓠子宫成”。把汤绍恩兴建三江闸比作汉武帝堵复瓠子决口一样的丰功伟绩。建闸五十年后还有人评价说:“三江闸……其利甚大。至今五十五年,无以苦潦告者。”三江闸的确给当地劳动人民带来了稳定幸福的生活局面。人们非常感激这位知府大人,即使在他九十七岁于四川家乡病逝之后,还在三江闸旁专门为他修建了寺庙,“岁时奉祀不绝”。
《主持修建者:汤绍恩》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安岳(今属四川)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户部:官署名,掌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要务。郎中系户部中一官名),德安(治今湖北安陆)知府,绍兴知府,山东右布政使(官名,掌管一省的行政事务)等职。在绍兴任知府期间,他因修建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挡潮排水闸“三江闸”而著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