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佛學研究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印度釋迦牟尼35歲成佛,80歲逝世,在45年裏孜孜不倦傳播教義,創立了佛教。
西漢末,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東漢初,佛教在統治階段中間開始流傳。佛教弘揚的教義主要有『人死精神不滅』,因果報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言,行善修道,慈悲為本等,比儒教和道教更容易感化人,勞苦大眾,富貴榮祿者都可以從中得到慰藉,因此傳播很快。
佛教制定了嚴格的法規和儀式,托缽乞食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印度,『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養慧命』成為一種風尚。『掘地墾土』的農業生產和『手捉金銀』的貿易經營都是印度佛教戒律所不允許的。
佛教傳入我國初期,僧人也是隨師乞食,或靠俗人供給生活所需。西晉惠帝建興聖寺『供養百僧』。北魏有『僧祗戶』(凡民間每年捐谷六十斛入僧曹的,稱之)。但我國僧尼多居寺廟,過着集體生活,要念經坐禪,乞食似不可能。由於梁武帝大力提倡,漢族僧人普遍吃素,以體現佛教的慈悲精神,這在信奉佛教的國度裏是很特別的,乞食更不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佛教為了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紮根和不斷發展,必須與我國儒教、道教相融合,以適合中國的國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體系。早在東晉時,佛教就開始自力更生地解決生存權問題,南朝梁【高僧傳】記載,東晉時高僧道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佐證已廢除印度佛教的乞食制,開始生產勞動了。他們種茶的歷史也很悠久,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廬山東林寺以自種自製的茶招待摯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霄達旦。』
在國家經過三百多年分裂動亂之後,唐高祖實現了南北統一,建立了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先進帝國。唐代統治者重視文治,儒、釋、道三教都予扶植,雖然唐王朝自認為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後裔,但實際上採取了佛道兩教並重的方針。
唐代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也是佛教的創宗時期。在唐代,佛教各宗相繼形成,尤以禪宗獨盛,它結合中國社會實際,吸收儒家的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從外來宗教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懷海禪師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禪宗的特點,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僧人除了上早殿(早晚集體念經)、坐禪、誦戒,還要從事農林生產勞動。
『禪』的意思是靜慮。靜坐沉思,稱為『坐禪』,是佛教修養的重要途徑之一。禪宗又分南、北兩宗。慧能創立南宗,主張佛在心內,不在心外,只要淨心自悟,不必苦修,不必背誦大批經卷,也可以頓悟成佛。慧能這種簡化教義和修行的方法,對於那些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迷惑、悵惘的勞動人民以及心靈空虛的士大夫以至達官顯貴,都可以得到精神寄託。到了唐代後期,南宗幾乎取代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壟斷了佛壇。
唐代寺院有免役免稅等特權,削髮為僧一時成為風尚。莊嚴的寺院多建築在幽僻的山區,為僧侶種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茶在寺院的作用較民間更勝幾分。他們封山育林,『綠茗蓋春山』,綠雲蔽天,成為青翠菠郁的茶區。特別是佛教名山,風景秀麗,雲霧繚繞,茶樹飲霧渴露,自然品質奇異,如四川的蒙頂茶,號稱『仙茶』,故唐詩人姚合有『芳新生石際,幽嫩在山陰,色是春光染,香驚日氣侵』的名山出名茶的詩句。盛唐時期,寺觀中奴婢很多,會昌五年廢佛拆寺,收寺院奴婢為兩稅戶者達十五萬之眾。佛教寺院的奴婢有兩種,一是屬於寺院,二是屬於上層僧尼個人的。陸羽孩提時代為智積禪師煮茶,實質上就是童奴。這些奴婢和下層僧尼是種茶的主要勞力。
茶性高潔清淡,適合僧侶道德修養,盛唐詩人王昌齡有『白鴿飛時日欲斜,禪房寂歷飲香茶』的詩句。陸羽【茶經七之事】引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己。』李從慶【游多寶寺】有『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欲』描述以茶敬神的禮俗。戴叔倫有『老衲供茶盆,斜陽送客舟』描述以茶招待施主和香客增進友誼的史實。除此之外,寺院還把茶葉投入市場,進行商品交換,是商品生產的重要集團,成為寺院經濟的支柱。唐代飲茶風俗的普及,僧侶之功德殊為卓著。
佛教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唐時期,僧侶在寺院舉行茶宴已很風行。一些地位不顯赫的官吏,官場受挫的政客,不滿現實的文人,也很欣賞這種茶宴,他們談經論道,品茗賦詩,以消除內心的積鬱,求得精神的解脫,飲茶文化色彩日趨濃厚。
現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嗜茶,自稱是『別茶人』。他寫的茶事詩,多是在遭貶江州司馬之後。太和三年(829年),白氏58歲借病辭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的身份到了洛陽,與嵩山寺和尚結交,過着『或伴遊客春行樂,或隨山僧夜坐禪』的半隱居生活,更與茶『窮通行止長相伴。』
詩人李嘉佑與皇甫曾在薦福寺終日飲茶念經,詩云:『虛室獨焚香,林空靜罄長……啜茗翻真偈,燃燈繼夕陽』。皎然【飲茶賦】云:『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用傳花的辦法品茗助興,即花到何人處,何人飲茶賦詩,是最『風流』的一種文雅遊戲。武元衡在資聖寺與責法師茶會上歌詠道:『禪庭一雨後,蓮界(佛國)萬花中……不知方便(佛教語,指領悟佛之真義)理,何路出樊籠。』詩的內容涉及到禪理。僧人齊已讚賞湖南岳陽寺院精品范湖含膏:『藕唯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臘面香』。佐證了唐代名茶多為僧侶苦心刻雕而成,同時也說明了神權與皇權緊密結合,神權依靠王權庇護扶植,皇權依靠神權鞏固統治,兩者相依為命,不可分離。在這裏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國『茶道』一詞是僧皎然首先明確提出來的,他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寫道: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調和了儒家德治思想和道家的羽化追求,與茶性揉在一起,達到陶治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使茶道染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以獨特的茶文化形式流傳了下來,對宋代的茶道發揚光大有着深刻的影響。
唐代佛教的興盛,孕育並形成了茶文化。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緊密結合,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