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一、使用鐵犁的地域範圍已很廣泛――兩漢時期,統治者都很重視發現農業,亦重視推廣鐵犁和牛耕。從考古發掘來看,自北而南,已發現鐵犁或其部件的省份有遼寧、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寧夏、陝西、四川、甘肅、新疆、江蘇、福建、貴州、雲南等,出土鐵犁鏵或其部件以百數。只有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區在當時,『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尚無使用鐵犁的痕跡,而主要使用鐵口或全鐵!⒉等。
二、鐵犁的進步性和定型化――兩漢鐵犁的進步性與規格定型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上:1.犁身全鐵化,稱爲全鐵犁,堅固耐用;2.犁口鋒利化,角度縮小到90度以下,銳利適用;3.規格定型化,犁因不同需要,而有大、中、小型之分,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異;4.犁頭犁冠化,使用於多沙石地區的犁頭,多加裝鐵犁冠,其形制類似戰國時期的『V』形犁,對犁鏵刃部起保護作用,可隨時更換;5.犁鏵犁壁化。犁上裝有犁壁,便於翻土、起壟,用力少而見功多。
上述不同類型的鐵犁和部件,在【中華農器圖譜】中都選有典型圖片著錄。如其中的『遼陽大鐵犁』(第一卷第155頁),是於1955年在遼寧遼陽三道壕出土的,爲西漢時期的遺物,其底長40厘米、後寬42厘米、後高13厘米。用複製件在耕後砂壤鬆土中模擬試耕,用福格森165拖拉機牽引,一人扶犁,用彈簧拉力計測拉力,入土深度15.5厘米,平均拉力爲60公斤左右,速度爲0.5米/秒左右。據此,此大鐵犁如用一頭壯牛(烏犍或黃犍)或用牯牛(未閹公牛)二頭抬扛,可持續(二小時爲限)作業。元代王禎【農書】所記ヮ,『其制大倍常鏵,σ喑剖恰7部田間溝渠及作陸塹,乃別制箭犁,可用此斫犁底爲胎,鍛鐵爲刃,犁轅貫以橫木,二人扶之,可使數牛挽行。插犁既深,一去復回,即成大溝。』ヮ及其使用的情況大約與西漢遼陽大鐵犁類似。
兩漢的中犁底長和後寬各約30厘米,小犁底長和後寬各約20厘米。此兩種鐵犁多用于田間作業。上述三種型號的犁一直沿用到近代拖拉機或現代步犁推廣之前。
三、犁架的科學性與二牛抬扛的必要性――耒耜類農具的構造簡單,頭刃部之外,只要有一條合用的木柄即可。可是犁則不同,是以大牲畜如牛馬爲牽引力,需要爲犁配以較複雜的、合用的犁架。一般犁架必需具備四個主要部件,即扶手(犁梢)、犁床(犁底)、犁轅、犁箭,兩漢的犁架已四件具備。發現於山西平陸棗園村、甘肅武威磨咀子、江蘇睢寧雙溝、陝西米脂與綏德、內蒙古和林格爾、山東滕縣宏道院與黃家嶺、廣東佛山瀾石的兩漢壁畫、畫像石上的牛耕圖及木陶模型等,都具體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情況。至唐代,陸龜蒙著【耒耜經】,說江東用曲轅犁,有十一個部件。研究者對其優點似過分誇大,從現存各種有關資料看,此類轅在唐宋時期使用者極少,只在敦煌壁畫中存有一例,但卻是二牛抬扛;而單長和雙長直轅的使用占絕大多數。只是到明清時期,曲轅犁才漸見推廣。其時二牛抬扛仍相當普遍地在使用中。
二牛抬扛之所以有那麼強的生命力,是因爲此種耕作方法是與當時所用牽引力的條件相適應。據今天的科學實驗測定:一頭壯牛平時耕地,正常與持久的牽引力約爲80至100公斤,一匹壯馬的正常與持久的牽引力爲30至40公斤。兩漢的常用農耕牽引力是以牯牛爲主,有時亦用馬,用牯牛和馬,則用二牛抬扛的方法比較適宜。關於此事,除上述壁畫和畫像石上的牛耕圖已有生動的反映之外,在文獻中亦多有記載。如【漢書・食貨志上】曰:『(代田法)用耦犁,二牛三人。』崔ā墩論】曰:『今遼東耕犁,……既用兩牛,兩人牽之,一人將耕。』用一牛耕田的事例也有一些,但都用直轅。如上述武威磨咀子木牛犁模型,廣東佛山陶水田模型,滕縣宏道院畫像石牛耕圖等皆是。此外,文獻記載如【說文解字】『牛部』曰:В兩壁耕也。』段注曰:『謂一田中兩牛耕,一從東往,一從西來也。』但兩漢時期用一牛耕田的事例畢竟不多。還有一情況應當指出,就是製作直轅,在選材、技術等方面,均較製作曲轅容易。在性能上,曲轅的優點比較直轅並不突出。因此,直到明清,二牛抬扛仍與直轅結合,相當受到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