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第四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
包括隋、唐、宋、遼、夏、金、元諸代,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由此魏開始的均田制在隋唐時代繼續實行,個體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削弱,到宋代租佃制度全面確立,封建地主制獲得了典型的形態。農業生產出現又一次高潮。與租佃制確立相伴隨的我國封建經濟的另一個歷史性變化,是全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以南地區。這一轉移魏晉南北朝發其端緒,隋唐繼續發展,到宋代最後完成。
這一時期農業工具繼續有重大的發展。例如包括十一個部件的結構完整、使用輕便的曲轅犁,用於深耕的鐵搭,適應南方水田作業的耖、耘U、龍骨車、秧馬和聯合作業的高效農具如糞耬、推鐮、水轉連磨等。旱地、水田農具均已配套齊全,在傳統農業範圍內,已達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王禎【農書】對此作了系統的總結。
由於人口增加(尤其是在南方)和土地兼併的發展,『地不敷種』的情況有所發展,出現了『與山爭地』和『與水爭地』的浪潮。在中部和南部的山區,除沿用保留了原始刀耕火種習慣的『畲田』法外,適應水稻上山的需要並具有保持水土意義的『梯田』在這一時期發展了起來。在江南水鄉,則出現圩田、塗田、沙田、架田等土地利用方式。這一時期水利灌溉工程南北各地均有所發展,但建設的大頭在南方,而南方又以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在太湖流域,五代以後形成了治水與治田相吉合的墉浦圩田系統。珠江三角洲也獲得了開發。在耕作制度方面,這一時期輪作複種有所發展,最突出的是南方以稻麥複種為主的一年兩熟制已相當普遍。
這一時期北方旱地農業技術繼續有所發展,但比較緩慢,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整的措施。水稻育秧、移栽、烤田、耘耨等都有了進一步發展。為了適應一年兩熟的需要,更重視施肥以補充地力,肥料種類增加,講求漚制和施用技術。南宋陳暝諂洹杜┦欏分卸閱戲剿田耕作技術作了總結,提出了『地力常新壯』的理論,標誌着我國精耕細作農業在廣度和深度上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這一時期的作物構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北方小麥種植面積繼續上升,並向江南地區推廣,南方的水稻種植進一步發展,並向北方擴展,終於取代了粟而居於糧食作物的首位。原來為少數民族首先栽種的西北的草棉和南方的木棉傳至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取代了蠶絲和麻類成為主要的衣着原料。在農區的牲畜構成上,馬的比重由大而小,耕牛進一步受到重視,養豬繼續占居重要地位。
生產結構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唐代以國營養馬業為基幹的大型畜牧業達到極盛;中唐以後,由於吐蕃等少數民族的侵佔和土地兼併的發展,傳統牧場淪衰,大型畜牧業走向沒落,小農經營的小型畜牧業成了畜牧業的基本經營方式。多種經營有所發展,如茶葉、甘蔗、果樹、蔬菜的栽培有較大發展,花卉業興起了。在傳統的牧區,農業經濟的成分有所增長。在這一時期內,原以游牧為主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進入中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第三次大融合。但這一次沒有出現中原農區大規模農田改牧場的情況,相反,它加速了中原農耕文化向北方摹地區的伸展。蒙古帝國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在游牧經濟基礎上建立的最後一個威震世界的大帝國,但它在統治了中原和江南廣大地區後,仍然不能改變傳統的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結構。隨着元蒙帝國的崩潰,北方游牧經濟的黃金時代也就基本上結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