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93|回覆: 0

[古代科技] 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其七―水稻栽培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07-8-27 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傳統農業技術
水稻是中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也就是說,中國絕大部分人口是依靠稻米來養活的,可見稻米對於中國的貢獻。

  中國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是稻作的起源地。在這裏,歷史上不僅有野生稻的記載,而且時至今日仍然有野生稻的分佈,更為重要的是這裏民發現了80餘處的新石器時代的稻作遺存,時間從1萬年前到4,5千年前不等,而且隨着考古發現的深入,稻作遺存的數量還在增加,年代還有不斷推前的趨勢。

  水稻雖然起源很早,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它卻名不見經傳,甚至它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產水稻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長期處在一種較為落後的狀態,稻作技術也比較原始,史書中往往把它概括為『火耕水耨』。所謂『火耕水耨』就是先用火把田中的雜草燒掉,然後再種上稻,當稻苗和雜草同時長出來的時候,便放進水去,由於在淹水的條件下,稻還能正常生長,而雜草卻難以生存。這種稻作技術雖然原始,但卻巧妙地運用了水稻不怕水淹的這一特性。水稻的系統發育是生長在積水的沼澤地,它的根系有裂生通氣組織,是沼澤地植物特有的通氣組織,也即從莖葉輸送空氣到根部的通路。如淹水過深而致呼吸發生阻礙時,還有進行氣體交換的作用。又,根在幼嫩時營水分養分的吸收作用,老化後細胞壁厚化,只營通導作用,可防止體內氧氣的散失。另外,在主莖和分櫱節的地上部莖節平時不會生不定根,似是而非在濕度過大或積水浸淹下,地上部莖節也會生根,潛在葉鞘基部裂縫穿出外面,進行吸收作用。加上水稻節間有隨着水層加深而伸長的特性,都是灌水能淹死雜草而無傷於稻苗的生物學依據。

  火耕水耨雖然成功地利用了稻和草在淹水條件下的不同反映,達到除草的目的,但卻是一種較為落後的稻作技術,它適合於地廣人稀,勞力缺乏時使用。但唐宋以後,隨着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增加,火耕水耨便被精耕細作所代替。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主要包括以耕、耙、耖為主體的水田整地技術,以育秧移栽為主體的播種技術和以耘田、烤田為主的田間管理技術。

  水田耕作和旱地耕作在很多方面是可能通用的,不過適應南方稻田的特點,耕作工具上有些改進。如南方稻田和北方旱地相比,一般面積較小,原來的直轅犁使用起來就顯得不靈活,於是在唐代出現了江東犁。江東犁是一種曲轅犁,它小巧靈活,能適應小塊土地耕作時經常拐彎的需要。(江東犁圖)又如水稻是在水中生長,水層的深淺對水稻的生長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於是要求田面平整,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水平深淺一致,而每塊稻田面積偏小,除了因自然原因以外,還在於小塊稻田便於平整。為了平整田面,宋代出現了一種水田特有的農具『耖』。(耖田圖)耖的出現,標誌着南方水田整地技術的形成。

  唐宋以後,稻作生產中普遍採用了移栽技術,與之相適應的育秧和移栽技術的形成。宋代出現的秧馬則是專門為拔秧而設計製造出來的農具。(秧馬圖)插秧技術至少在元代已經定型。其方法是:『芒種前後插之,拔秧時輕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約八、九十根作一小束,卻於犁熟水田內插栽,每四、五根為一叢,約離五、六寸插一叢,腳不宜頻挪,舒手只插六叢,挪一遍;再插六叢,再挪一遍;逐旋插去,務要窠行整直。』這種插秧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水稻移栽後,便轉入了田間管理工作。水稻田間管理主要包括耘田和烤田兩項。耘田和烤田在北魏時期就已出現。宋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耘田的作用不僅在於除草,要求『不問草的有無,必遍手排攄,務令稻根之旁,液液然而後已。』耘田時,針對稻田高低不平的特點,要求『自下及上,旋干旋耘。先於最上處收畜水,勿令走失。然後自下旋放令干而旋耘。』適應耘田的需要,宋元時期還發明了耘爪,用竹管做成手掌形狀,套在手指上,以避免手指直接與田土接觸,減少損傷。(耘爪圖)除手耘之外,元代出現了足耘,足耘時,手裏拄着一根象拐棒一樣的東西,用腳趾趾塌拔泥上草穢,壅在苗根下,以起到除草和施肥培土的作用。元代還創造了一種用耘盪耘田的方法。耘盪系一種用木板下釘有鐵釘,上安有竹柄的工具,耘田的時候,象使用鋤頭一樣,推盪禾壟之間的草泥,可以代替手耘和足耘,同時還提高了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至此,中國傳統的水稻耘田方法已經完備。宋元時期所用的耘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烤田主要是結合耘田進行。一般是在耘過之後,把水放干,進行暴曬。但簡單地把水放走,還會將肥水流掉,所以宋代出現了一種在田中開挖水溝(今江西農村稱為『起戽漏』)進行烤田的方法,把水控制在田中的局部地區,防止肥水外流。

  人們在改進耕作技術的同時,還通過不斷地選種和育種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宋代引進了早熟、耐旱的占城稻,以適應高仰之地的種植,而同時出現的黃c稻則主要是面向低洼易澇的湖田,經過一代以一代人的努力,水稻品種不斷增加,僅清代【授時通考】一書中所抄錄的水稻品種數就達3000多個。以後,中國人民還在水稻品種選育方面繼續努力,雜交水稻和水稻基因物理分佈圖的研究成功就是兩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