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網絡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農業科技上的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是秈型雜交水稻的育成。這項技術自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以後,僅至1994年,就已使中國的稻穀累計增產達2400億公斤。此外,該技術還被出口到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雜交水稻的研究始於1964年。當時任職於湖南省安江農校的袁隆平最先發現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便帶領助手們開展了有關研究。他們利用野生不育株在中國首先實現了雜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配套的重大突破(1973年),並解決了雜交水稻"優而不早"、"早而不優"等許多技術難題。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還在理論上建立了系統的雜交水稻學,對三系配套雜交水稻從育種、繁殖、制種,到栽培技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實踐上,率先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1972年)和第一個強優組合(1973年),並通過大協作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
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1981年,中國政府向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李必湖等農業科技工作者頒發了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以表彰他們在雜交水稻上的傑出貢獻,他們的工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生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