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國學網 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爲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市北)。
第一渠首在鄴西18里,相延12里內有攔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共成12條渠道。灌區不到10萬畝。漳水渾濁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產量,鄴地因而富庶起來。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鄴爲根據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從此改名天井堰。
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爲天平渠,並成單一渠首,灌區擴大,後也稱萬金渠。渠首在現在安陽市北40餘里,漳河南岸。隋代(公元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後這一帶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陽河)爲源的灌區。唐代重修天平渠,並開分支,灌田十萬畝以上。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國還有時修複利用。1959年動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庫,兩岸分引庫水,灌田數百萬畝,代替了古灌渠。
編輯:秋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