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82|回覆: 0

[古代科技] 明代四川火井探微(3)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6-27 1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環球科技報
五、明代富順火井與李崇階的【游火井記】
  
    前述明代富順火井出現的時間大約在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以後,但不會太晚,因爲萬曆中富順火井坡已有『火井載課』。明神宗萬曆年號共計四十八年,這口火井出現的『萬曆中』,大致在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左右。根據【李氏族譜】的記載,富順縣火井坡在今自貢市區。由於富順火井在明人記載中十分簡略,難以了解其開採利用情況。筆者認爲,清初李崇階【游火井記】中描述的『新羅』火井與明代富順火井一脈相承,一在萬曆二十四年前後,一在康熙十六年,相隔大約80年;而且地方相同,都在自流井到大安一帶的自貢市區,屬於有直接延續或者繼承關係的火井。通過對李崇階【游火井記】的剖析,可以推測明代富順火井的基本情況。
    【游火井記】是雲南浪穹縣人李崇階撰寫的一篇遊記,後來收錄在嘉慶十三年(1808年)師範修纂的雲南省【滇系】中(滇系.八之十四.藝文.59―61;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刊.中國方志叢書.第139號.據光緒十三年重刊本影印,第三冊,1168―1169)。李崇階參加過康熙癸卯科(1663年)雲南科舉考試,並中『省元』(舉人),時人評價他和與同榜的士人『皆負文名』(【滇系】六之一,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刊影印本,第一冊,頁311。)。『丙辰』秋(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被任命爲『釜水令』。釜水又名釜溪河,爲沱江支流,流經四川富順縣,『釜水令』應爲富順知縣。『丁巳冬』(康熙十六年,1677/1678年),他因公去自流井,於是取道『新羅』,對嚮往已久的火井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撰寫了這篇遊記。現將李崇階【游火井記】中有關當地火井的內容節錄如下:
    『相傳蜀中山水多奇觀,而火井爲最。……每奇其事而竊竊焉疑之。丙辰秋,余令釜水,始知井去城僅百里許。詢之父老,與記載略同,疑少釋。然爲吏事所羈,不得一至新羅而親之。丁巳冬,奉上檄,有自流之役,問之土人云:火井有五,日新羅,曰雞公,曰桐梓坳,曰牛心灘。其二全火,其三半火,而新羅爲最。諸井皆距自流不遠,適萬子襄文折柬相招,取道新羅作歸路,因得觀所謂火井者。
    取火於井,以之煎鹽,井之深不可以丈計。近鹽灶四五尺,以拱圍竹筒斜伏地中,引火入灶。筒去灶五寸許,以土爲竅接之。傍復中立一竹筒,爲起滅關鍵。其火在筒,以手捫之,不炙手。及其出,如擔薪之焰,勃發猛烈,與家火無異,特其光稍綠。土人備陳起滅狀爲:鹽成時,宜停火,則以泥水撲置洞口即止,其聲入地如雷鳴然。及取鹽水貯釜內,去其所蓋泥,以紙燃火向洞口,即勃發。當其甫燃時,須數人以大木極力按釜,否則火勢沖釜起,屋且焚,其焰之烈如此。入夜不需燈燭,但取竹竿,通其節,插而引之,火且上騰,一室朗然不息,竹亦不毀。此自然之火,不假寸薪,所謂全火也。若雞公,桐梓坳,牛心灘諸井,須薪少許佐之,而焰乃盛。
    余飽目移時,且聆其所以起滅之說,始信記載與人傳不謬,而反惜當日【博物志】之所載未詳甚哉,聞之不及見也如此。夫去井不十五里抵萬子居,因述火井之奇,萬子謂余曰:流濕就燥,炎上就下,勢殊也。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其理定也。今井中出火,而燥濕之位易,火不燃木而生克之理乖。此得毋爲燧人氏之所不及察與司氏之所不能辨乎!余日:子奚此之疑?天地之大,一氣舉之;水之與火,陰陽餘氣。獨不見夫南荒之中有火山,南海之中有火穴。其地產木,燒之不損;有火浣布,燃之不傷。【淮南子】謂:甑得火而浮,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疾雷破石,陰陽相薄,自然之勢也。彼火之不焚乎筒,其始出乎地,蓋氣耳。見風斯火,於以見五行之互用,而二氣之不相離也,明矣。故值時之陽,則孔明窺而盛;值時之陰,則至桓靈而微,景曜而墮。夫亦山川之氣與時而移耳,子奚此之疑?萬子聞而笑曰:審若是,子於陰陽消長之故,了若觀火矣。因筆所見而爲之記。』
    從李崇階【游火井記】中,我們看到了康熙十六年冬(1677/1678年)自流井地區火井開發利用實況。明代萬曆以後,『富順火井』常見於明人著述,可惜記載十分簡略。即使【天工開物】卷上『作成第五』中『井火煮鹽』文圖描述的西川火井,迄今仍不能斷定是川北火井,還是富順火井。因此,目前對自貢早期火井所知甚少。通過李崇階的翔實記述,我們可以推測晚明自貢火井的端倪。
    遊記告訴我們,當時自流井共有五處火井,分布在新羅、雞公、桐梓坳、牛心灘(遊記漏記一處,可能是龍)。李崇階選擇了最興旺的新羅火井進行實地探察。此處火井深度非同尋常,『不可以丈計』。對產氣量不同的火井,已出現『全火』,『半火』的說法。這一類說法常見於乾隆以後的富榮鹽場水火租佃契約,是判定火井供氣量的行業術語。由此可見,清初富順火井的開發利用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與【天工開物】卷五『井火煮鹽圖』描繪的情況不同,新羅火井與鹽灶的距離較遠,『近鹽灶四五尺』。向鹽灶輸氣,採用『拱圍竹筒斜伏地中,引火入灶』。煮鹽裝置也與【天工開物】文圖描述有所區別,土製燃氣火頭放置位置低於鹽灶五寸許,與輸氣竹管連接,不用時以泥水堵塞灶內燃氣火頭。有趣的是,『傍復中立一竹筒,爲起滅關鍵』(與19世紀所用『沖天筧』作用相似)。火井天然氣強旺,燃燒時『如擔薪之焰,勃發猛烈』。開始煮鹽前,將鹽水貯釜中,去掉燃氣火頭封泥,用紙引燃灶內氣流。在引火的瞬間,由於高壓氣流燃燒可能引發爆炸,衝起鹽鍋,焚燒附近的房屋,因此必須由數人用大木槓全力壓住鹽鍋。顯然,這是『全火』火井。此外,雞公、桐梓坳、牛心灘三處火井天然氣產量不高,當地人稱之爲『半火』。『半火』火井煮鹽需要加薪助燃,與【雍乾之際井鹽產銷畫卷】描述的情況相同。
    這個畫卷代表了乾隆前期川北鹽場的生產情況,因此將畫卷稱爲【雍乾之際井鹽產銷畫卷】。現將文字說明介紹如下:
    甲段文字描述的是:四川的火井歷史悠久,但由於開採技術不佳而時開時閉。後來,湖廣人來四川開鑿火井,改進了技術,才使火井的開發和利用走上正軌。
    乙段文字描述的是,剛剛開始煮鹽的井灶,火井中出現天然氣流後,鹽灶周圍製鹽器具、鹽鍋旁置待用。人們用木柴點燃灶心之火,井火火焰呈現藍綠色。
    丙段文字描述的是,煮鹽以後的火井和鍋灶,同【遊宦余談】所說以物蓋井的情況相同。這段文字表明,鍋中滷水結晶成鹽以後,置鍋於地,『以石掩井』。鹽民準備出鹽,將用勺子把地上鍋中之鹽舀出來。
    丁段文字描述的是,可以供給兩口鍋用的旺盛的火井。人們把一個大竹筒插入井口,竹筒上蓋以盛水的瓷碗,又用兩個小竹筒從大竹筒的兩旁把天然氣引到兩口鍋的鍋底煮鹽。本段文字詳細描述清代中期引用天然氣的實況。
    戊段文字所描繪的火微之井的煮鹽過程,很有趣。由於火井氣流微弱,不足一鍋之用。這種井需要加柴火,才能完成煮鹽,亦與李崇階所記『半火』情況相同(參見傅漢思張學君【中國火井歷史新證】,【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9卷第4期(2000),383―397頁。)。
這個畫卷描繪的火井煮鹽實況雖然生動寫實,給火井歷史研究帶來許多啟發,但它反映的火井仍是產量不高的火井,僅僅供應兩口鹽灶煎燒,與明代潼川州可供數十座鹽灶或者十餘口鹽鍋煎燒的雲台山火井相距甚遠。目前發現的火井新史料表明,明代四川火井開採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至於雲台山火井的開採工藝的詳盡情況,還有待歷史文獻和實地考察有更多的突破。(作者:張學君 張莉紅)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