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昆明日報
再造的『九曲鴛鴦壺』,流淌出來的是濃香的茶水
李叢仲製造的『九曲鴛鴦壺』
九曲鴛鴦壺是野史上諱莫如深的殺人秘器,自古以來在正邪忠奸的陰謀爭戰中釀下累累血案……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傳人李叢仲,在1800年之後的今天,做出中國第一把『烏銅走銀九曲鴛鴦壺』。
『殺人秘器』變工藝奇葩
熟睡的烏雲終於睜開了眼,晉城鎮上東街烏銅走銀鋪子裡的燈熄了,熬了一夜的李叢仲看上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憔悴,但是這位烏銅走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眸子裡卻閃現出矍鑠的光芒,他復活了傳說中的九曲鴛鴦壺……
記者趕到時,李叢仲正和篆刻工藝師老徐試壺。花園裡的石桌旁圍攏一群看熱鬧的人,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人驚詫,九曲鴛鴦壺能夠乾淨利落地倒出『紅』、『白』兩種酒液,而且兩種酒出自同一壺嘴且落杯後涇渭分明。
九曲鴛鴦壺,至今無法實證何人首創,史料更無確切記載創於何代,但向來以『稀世奇珍』傳聞於世。野史盛傳,該壺始見於漢代,漢高后呂雉曾用之毒殺少帝劉恭生母張皇后,此後九曲鴛鴦壺不知在朝堂江湖沾染多少血氣……
2010年5月13日,李叢仲復活九曲鴛鴦壺成功,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的第一把九曲鴛鴦壺橫空出世。李叢仲表示,自己希望讓『九曲鴛鴦壺』這件有着1800多年歷史的殺人秘器改頭換面,以其獨特而複雜的工藝性服務當今社會,成為雲南工藝美術的又一朵絢麗奇葩。
『就像愛迪生實驗電燈泡』
九曲鴛鴦壺的神妙之處在於,能從一把壺中倒出絕然不同的兩種酒來,而且觸動機關極為隱蔽,常人在共飲時不易覺察變化。關鍵工藝是,該壺內藏暗箱,壺嘴其實也分兩段,執壺之人以機關控制氣壓,可隨心倒出不同酒液。
李叢仲告訴記者,自己最早用飲料瓶作模型,研究九曲鴛鴦壺的工藝構造,用兩年時間才完成合適的機關設計模型,而廢掉的飲料瓶也達2000多個。『最大的難點在於壺內液體分兩路進出的工藝,特別是機關設計上必須高度靈活』。兩年來,李叢仲在尋找機關一途上耗費苦心。市售的冷熱水混合開關買來試過,氣化灶上的三通開關也買來試過,還有自己畫圖製作的種種方案……這些機關的設計和應用都失敗了,李叢仲感慨地說:『真是想盡機關也惘然,沒料到為九曲鴛鴦壺製作一個好機關,竟然像愛迪生發明燈泡一樣難』。
不是每天用飲料瓶做實驗嗎?這就意味着李叢仲的孫子每天都要事先喝掉飲料。偶然有一天,李看到,小孫子扭不開瓶蓋,為了喝到飲料而往瓶上戳了一個洞,但奇怪的是,戳了洞的飲料瓶竟然還是流不出飲料來……這偶然的一幕讓李叢仲眼前一亮,他由此找到了復活九曲鴛鴦壺最為重要的一個機關。『飲料瓶里有物理氣壓,瓶身上的小洞並非決定汁液是否流出的唯一要素。通過調整瓶蓋的鬆緊和戳洞的位置,可以控制液體流況』,李說。
此後,李叢仲反覆在飲料瓶模型的各種部位試驗打孔,並同時調整瓶蓋的位置和鬆緊。無數次的試驗讓他駕輕就熟地掌握了九曲鴛鴦壺內的氣壓調控和變化情況,最終攻克了機關設計上的難題。
中國第一把『烏銅走銀九曲鴛鴦壺』誕生了。李叢仲表示,自己研製九曲鴛鴦壺是希望傳承和保護該工藝文化瑰寶,烏銅走銀九曲鴛鴦壺今後會更多用於收藏和玩賞,飲酒、泡茶、鑒奇都極有趣。不過,李叢仲現在還不打算把壺拿出來賣,一是因為每把壺的製作都至少要耗時一個月,心裡不舍割愛;二是李覺得壺的外觀細部還要精心雕琢,希望讓烏銅走銀九曲鴛鴦壺盡善盡美。
『血色鴛鴦』驚心動魄
關於九曲鴛鴦壺的身世,民間野史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烏銅走銀傳承人李叢仲、李志明父子的說法是:九曲鴛鴦壺最早見於漢代。漢高祖劉邦死後,漢高后呂雉垂簾聽政、把持朝綱,直至漢惠帝駕崩,呂雉又立年幼的劉恭為皇帝。因擔心少帝劉恭生母張皇后危及自己的權勢,於是取深宮秘藏的九曲鴛鴦壺盛毒酒,在宮中大宴時撥動機關,致使張皇后毫無覺察地中毒並隨後身亡。
因為是『殺人秘器』,所以九曲鴛鴦壺的工藝、流傳、使用等情況歷來諱莫如深,更多時候只在那些驚心動魄的陰謀事件中才偶露冰山一角。在漢高后呂雉之後,雲貴民間還有傳說,漢光武帝遣伏波將軍馬援征南蠻,結果蠻地苗王設下鴻門宴,以平時難見的九曲鴛鴦壺向馬援敬酒,馬援回到軍中便毒性發作,但卻令麾下將士不准發喪,反而每天製造馬援操練兵馬的種種跡象。苗王中計,誤以為毒酒無效,提起九曲鴛鴦壺咕嚕咕嚕一飲而盡,其後暴死。
除了漢朝的兩傳說外,其實『血色鴛鴦』還有更早的淵源。野史傳『九曲鴛鴦壺』之始作俑者為戰國楚懷王之南後鄭袖,鄭袖最早創製該壺是為了盛藥自用,不想後來工藝秘傳於歷代宮廷,由此引發正邪忠奸的樁樁血案。至於屈原女弟子蟬娟誤飲鄭袖毒酒身亡,屈原展帛哀誦【橘頌】一事,究竟是否九曲鴛鴦壺造下之血案,如今已無從考證。
有文史專家告訴記者,李叢仲、李志明所述『呂雉版九曲鴛鴦壺傳說』過去在中原地區如河南等地多有流傳,有一定可能性;但『馬援版九曲鴛鴦壺傳說』就比較離譜,可信度較低。(肖宇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