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網 蔡倫,字敬仲,桂陽郡宋陽(今湖南宋陽)人,生於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卒於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聰明伶俐,討人喜歡。永樂十八年(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宮,時約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公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
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為官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顯赫。在主管尚方期間,經常親臨現場做技術調查,極富創新精神,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及加工、機械製造工藝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但他的最大貢獻主要還在造紙方面,是造紙技術革新者。據【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曾『監作秘劃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因此蔡倫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蔡倫利用職務便利觀察、接觸生產實踐,加上自己的聰穎創新,對發展當時的金屬冶煉、鑄造、鍛造及機械製造工藝以及手工業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着世界歷史的進程。
中國古代是靠龜甲、獸骨、竹簡、木牘、金石、縑帛來記錄事物的,西漢(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5年)初已有用廢舊麻繩頭和破布為原料製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東漢定都洛陽後,蔡倫深感『帛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他決定造出比西漢更好的紙。他總結前代及同代造麻紙的技術經驗,組織生產優質麻紙。在他的推動和組織下,到公元二世紀初的東漢時期,中國已經完成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造紙革新技術。蔡倫的另一造紙術貢獻是皮紙製造工藝的探索和推廣。麻紙和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以迅速發展。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基本取代了落後的簡帛而成了中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蔡倫負責監典校訂經書,校訂完成後要將所抄副本頒發給各個地方官,從而形成了大規模用紙抄寫儒家經典的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為傳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因此可以說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傳播普及都有一定的貢獻。中國造紙技術起始於西漢,在東漢時期進行改進推廣,蔡倫是這個歷史階段促進造紙術發展的核心人物,被稱為技術革新者、組織者、倡導者和推廣者,其歷史地位應予肯定。蔡倫被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古代科學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