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民晚報 近幾年來,上海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漸提高,而文言短文無一例外地取材於課外。面對陌生的閱讀材料,我們如何讀懂並解答呢?
一、整體把握,不究細處。先粗讀文章,了解文章講的是什麼事件(幾件事、事與事之間的聯繫),涉及的人物(幾個人,人與人之間是什麼關係)、作者對人物與事件是怎樣的態度,做到心裡有數,對於不理解的詞暫且先不作深究。
二、細讀理解,審題析文。儘可能仔細搜索文中信息,關注文後的注釋、題干的表述、選擇題的選項,尤其是選擇題的選項,綜合閱讀一下對理解原文大有裨益。根據題目找到文中相關闡述,先易後難。
三、細細品味,重點突破。怎樣來突破難點呢?
■整體把握上下聯繫 因爲句子在語段中是互證、互補、互釋的關係。如2007年高考文言辨析『文武之道一也』一句,如果只從字面上去看,很可能翻譯爲『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但是細細把握文章,全文談的是文以處世之才爲標準,武以料敵之智爲標準,文才武將對國家的作用,而『道』並非是成功的道路,還可以解釋爲規律,這樣,全句應解釋爲『文、武的規律是一致的』。
■積累實詞遷移課外 首先,我們要大量積累課內的實詞虛詞,學好課內的文言文,這是本,是關鍵,也能使我們面對陌生的文言文,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
■藉助字形推測意義 漢字大部分是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讀音,從字的形旁就可以推測字義。如2007年文言文第一語段中的『贍於文辭』的『贍』,我們了解的是『贍養』之意,但在文中翻不通,不可能『用文辭來自贍養自己』,聯繫上文『博涉書記』,再看『贍』字,由『貝』字旁組成,與財富的多少有關,這樣就可以推斷出『富於文辭』。
■藉助語境、引申義推測 如07高考中翻譯『不矜小節』句中的『矜』字意義,我們的教材中有『憐憫』之意,『凡在故老,猶蒙矜育』【陳情表】;有『誇耀,自誇』之意,如『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促織】;有『戟柄』之意,『鋤i棘矜,非於鉤戟長鎩也』【過秦論】,但都講不通,但我們通過語境,了解到下文『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不注重小節,而被別人稱爲『狂生』,由此可以推斷,此處的『矜』應解釋爲『注重』。
■利用成語俗語推測 成語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古詩文,其中許多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和文言文中完全相同。根據這一特點,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語來推斷文言虛詞含義,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如『急急乎唯進修是求』中『是』的意義和用法,就可根據我們熟悉的成語『唯命是從』『唯利是圖』來推斷,應該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利用文言句法推測 文言中排比句、對偶句較多,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則相近或者相對相反。如『無苗時采則實而沉,有苗時采則虛而浮』,『實』與『虛』相對,『沉』與『浮』相對,意思就顯得明白了。
閱讀文言文的關鍵,一句話,抓好課本,紮實基礎。
光明中學 杜錦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