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1|回复: 0

[汉语教育] 海外华语教学中的教学原则

[复制链接]
酒满茶半 发表于 2007-12-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侨网
教学原则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具体内容包括怎么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就语言教学而言,这些关系主要有: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本身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等等。海外华语教学的主要教学原则有:
1、以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汉语的基础知识是指有关的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汉语的基本技能是指听、说、读、写的技能。汉语的交际能力是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等)。根据这一原则,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教和学。(2)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3)培养语言交际能力需要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语料,并通过情景教学有效训练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强调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应该是为"学"服务,"教"必须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根据这一原则,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因材施教"方针,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来组织教学,包括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2)注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3)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较充分的练习机会,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积极性。(4)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通过相关的教学措施,有效指导学生纠正语言运用的偏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1)结构是基础――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结构的基本规则,是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较快较好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的结构规则是为语言交际功能服务的。汉语的语言结构是由语义规约着它的表层形式,即结构形式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结构教学不能理解为纯形式的结构讲解和训练,更多的是要讲清形成结构的语义关系和依据,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结构教学要围绕汉语句法的限制性、语义的正确性和语用的选择性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做到形式和意义并重。(3)文化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最终是为语言交际功能服务的。文化教学要紧密结合语言教学,侧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4、强化汉语学习环境,加大汉语输入的原则。
将华语课堂学习与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设更多的华语学习环境,从而加大汉语的输入。这样做有利于将有意识的学习和自然习得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5、精讲多练的原则。
教师授课应少而精,在语言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尽可能多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
6、以句子和话语为重点,各语言要素综合教学的原则。
句子是语言交际中表达完整意义的最基本运用单位,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诸要素的综合体。话语是大于句子的语言交际单位,是言语表达中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贯穿、在结构上相互关联而意义上密切联系的一组句子组成的或大或小的段落。话语体现了语言整体运用的作用。以句子和话语这两级语言单位为重点,通过语言要素在句子和话语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语言诸要素的综合教学。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对语言的组装规则的熟悉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7、听说读写全面要求的原则。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及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都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教学中既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学习期限和学习阶段,对听、说、读、写的技能及口语与书面语各有所侧重,又要全面要求,协调发展。
8、进行语言对比分析的原则。
通过目的语与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发挥母语或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消除母语或第一语言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更好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9、循序渐进,加强重现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应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先简后繁、先一般后特殊、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鉴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以旧引新,循环反复,加强知识的重现和深化,以达到螺旋式提高的学习效果。
10、加强直观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原则。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如教具、图片、实物、动作以及交际情景的设置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多媒体资源,使教学更为直观形象、更为生动活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