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紅樓】雜誌第一百期 內容提要:朱家孟壬1980年發表的【漫談『假古董』】一文關於『「紋樣」一詞為近代日語輸入詞彙』說,在近三十年裏,成為『曹雪芹書箱、【廢藝齋集稿】為偽造』論者的主要依據之一。陳傳坤在廣泛查閱古代文獻的基礎上發現:『紋樣』一詞最早見於唐張籍【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一詩,唐至近代文獻中都有使用。嚴寬在清圓明園檔案中發現了『紋樣』一詞。朱冰對上述文獻進行了研究,對唐張籍詩中所記有關『紋樣』一詞之本事進行了考證。結論為:以【廢藝齋集稿】、曹雪芹書箱上出現『紋樣』一詞否定其真實性的說法不足為據。
關鍵詞:唐 張籍 詩 圓明園檔案 『紋樣』 詞彙 考證
『紋樣』一詞為曹雪芹書箱『造偽鐵證』一說的由來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北京發現的一對黃松木書箱,因書箱門上刻有『題芹溪處士句』之五言絕句、蘭草、一拳石等,書箱門內面有『為芳卿編織紋樣所擬訣語稿本』等五行書目及悼亡詩一首而引起紅學界及新聞媒體的普遍重視。經明清木器專家王世襄先生鑑定,認為這對書箱確為乾隆時舊物。著名紅學家吳恩裕、馮其庸、鄧遂夫等均寫過文章對這對書箱進行考證,認為系曹雪芹遺物。但也有人對這對書箱的真實性提出懷疑,比較極端的看法則認為這對書箱是後人利用乾隆時舊物偽造為曹雪芹的遺物,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即來自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孟壬【漫談『假古董』】一文,其中認定曹雪芹書箱為偽造的主要依據是:書箱門內面被認為是曹雪芹手書的『五行書目中有四行使用了「紋樣」一詞』,見【故宮退食錄・上】P366:『我國清代末年,開始從日本翻譯大量的新著述,自這個時代起,日本許多新的漢字詞彙在我國普遍使用。如「圖案」、「紋樣」都是屬於這個範圍,在曹雪芹的時代是沒有的。』儘管朱家孟壬的這一說法沒有經過最基本的考證,只是『漫談』,即其個人主觀印象的粗略表達,但因為朱老的『國寶級文物鑑定專家』身份,使得包括一些紅學家在內的人對曹雪芹書箱的真實性產生了根本懷疑,有些人直接斥其為『造偽』。在朱家孟壬【漫談】一文1980年問世後至今的近三十年裏,『「紋樣」一詞為近代日語輸入詞彙說』成為『曹雪芹書箱為偽造』論者的主要依據。
朱冰對大量日本及中國古代、近現代相關文獻進行了考證,並從語源學角度,諸如文字學、詞彙學、社會學及文化交流史角度進行了分析,指出:『紋樣』一詞並非近代日語詞彙,它最早出現於日文典籍的時間均在中國清末以後,並應為由古代漢語輸入;『紋樣』一詞應為古代漢語詞彙,但它的使用應有地域性及行業性特點,不甚普遍。以『紋樣』一詞為日語外來語詞彙否定曹雪芹書箱真實性的說法不足為據[ii]。唐張籍詩及圓明園檔案中發現的『紋樣』一詞證明朱冰【『紋樣』一詞由來考】的結論是正確的。
新發現的文獻及其本事考證
一、陳傳坤所見之唐代文獻中的『紋樣』一詞。
2009年,陳傳坤在仔細閱讀了朱家孟壬【漫談假古董】一文後,對朱老的這一說法產生了疑問,認為其有失文獻的基本考察。陳傳坤經過認真搜索和閱讀文獻,發現唐代詩人張籍【酬浙|元尚書見寄c素】一詩中已經使用了『紋樣』一詞[iii]。該詩全文為:『越地繒紗紋樣新,遠封來寄學曹人。便令裁製為新服,頓覺光榮上病身。應念此官同棄置,獨能相賀更殷勤。三千裏外無由見,海上東風又一春。』
這首詩的內容寫的是中唐時期同為新樂府詩歌代表人物的元稹與張籍之間的一段交往。
元稹長慶二年六月出為同州刺史,長慶三年八月離同州,赴任越州刺史、浙東觀察史。十月半經杭州,晤白居易[iv]。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任杭州刺史。【舊唐書・白居易傳】:『長慶二年七月除杭刺史,俄爾元稹罷相自馮翊轉浙東觀察使』。長慶二年六月元、白在西京分別,三年十月於杭州見面[v]。元白的詩名本來並駕齊驅,杭越鄰州,兩人比鄰為官,詩文唱和頗多,見【元氏長慶集】、【白氏長慶集】。大和元年,唐文宗即位,元稹派出自己的使者周師範前往京城送賀表,順便給張籍送去新制綾素衣料以表朋友情誼。為此,張籍除有【酬浙|元尚書見寄c素】一詩外,又有【送浙東師範周判官】一詩酬答周師範:『由來身是煙霞客,早已聞名詩酒間。天闕因將賀表到,家鄉新著賜衣還。常吟卷裏新酬句,自話湖邊舊住山。吳越主人偏愛重,多應不肯放君閒』。這首詩正可與【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一詩互相參看:贈張籍『綾素』之人應為元稹;為張籍送去『綾素』的使者應該是大和元年替元稹送賀表的周師範。張籍【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一詩應為大和元年所作[vi]。
張籍詩中所記之『綾素』,根據上述文獻中元、白知官所在時間地點及交往情況,本文作者推斷,即應為白居易【繚綾】詩所記之繚綾。【繚綾】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之一,其寫作時間,據【新樂府序】:『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則繚綾這一織物名稱的出現最晚應在元和初年前後。綾織物是最早的素色提花織物之一,【爾雅・釋采帛】:『綾。凌也。其文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說文】:『綾。東齊謂布帛之細者曰綾。』【玉篇】:『文繒也。』綾是斜紋織物,即在斜紋地上起斜紋花,地組織和提花組織呈異向提花。漢時已有『散花綾』之織物名。唐代的綾織物名目繁多,【通典】卷六【食貨・賦稅】下【大唐】云:『會稽郡:貢……白編綾十匹,交梭綾十匹,輕調十匹。今越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六【越州・貢賦】云:『開元貢……交梭白綾。自貞元之後,凡貢之外,別進異文吳綾及花鼓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十品。』白詩中的繚綾顯然是中唐時綾織物新發展出的珍貴品種。【繚綾】:『去年中使口稱敕,天上取樣人間織』,這裏的『樣』即指『紋樣』。這『紋樣』是奉敕命織造的,所謂『天上取樣』當然是指它的紋樣之新巧和複雜幾非人間所能有。這雖是文學語言,但從詩中非常具體地描寫繚綾的精美和織造細節看,又是寫實。繚綾具有神奇的光影效果:『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它是越地特產:『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織造者是『越溪寒女漢宮姬』;它的織造因費時而昂貴:『扎扎千聲不盈尺』。因而白居易在【繚綾】詩題中有『念女工之勞也。』【繚綾】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之第三十一首。白居易【新樂府序】稱,『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與白居易一貫倡導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創作宗旨相同,白詩所寫繚綾的織物特點和織造工藝是具體可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