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37|回覆: 0

[漢語詞典] 蘇軾【贈劉景文】的寫作手法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8-11-12 0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新浪文化
今年成都市高三摸底測試(零診)語文試卷的12小題,考查學生的古詩鑑賞能力。試卷以蘇軾【贈劉景文】一詩為材料,設計了兩個小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1)結合本詩運用的意象,談談詩人要表達的思想。(4)
    (2) 結合本詩內容,簡要分析本詩寫法上的特點。(4)

    第(2)小題的參考答案是這樣的:本詩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1分):詩人用荷花的『盡』來襯托菊花的『傲』(1分);以荷盡的夏日和菊殘的秋色來對比襯托由欣欣向榮的橘樹裝點的初冬(1分),突出了朝氣蓬勃的橘樹,突出了詩人對橘樹生命力(或高尚節操)的由衷讚美(1分)。(如答『本詩運用了比的(或比喻)手法,以荷、菊、橘三種植物來比喻人的高尚節操』可以得2分)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固然不錯,但這首詩又何嘗沒有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況且,托物言志其實也就是借物抒情,又可以稱之為借物喻人。很顯然,命題專家們給出的是一個錯誤答案,如果以此為『標準』來評卷,對許多考生都是不公平的!無庸諱言,參考答案的不標準,是導致許多考生此題得零分的重要原因。

    1.從詩的意象來看

    本詩運用了荷、菊、橙、橘四個意象,從意象間的關係看,作者是用敗荷、殘菊來反襯黃橙綠橘的;雖然橙、橘並提,但作者用意當在『橘』。因此,『綠橘』是這首詩的中心意象。而『橘』這一意象在詩人筆下都是頗有深意的。我們先看屈原的【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宜修,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相兮。

    屈原為什麼要頌橘呢?因為它『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具有『獨立不遷』的特點;而楚國是屈原的宗國,雖然他屢遭打擊,飽受屈辱,但他的愛國之心,始終不變。顯而易見,詩人是借橘『獨立不遷』的品性來比喻自己熱愛楚國,忠於楚國的高尚志向。所以,周嘯天教授在他的【詩詞精品鑑賞】一書里明確指出:這是一首頌讚體的詠物詩,又是一首言志詩。

    漢代無名氏的【橘柚垂華實】,也是一首比興體的作品,詩人借橘柚為比,寫自己的遭際和心願。

    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
    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
    委身玉盤中,曆年冀見食。
    芳菲不相投,青黃忽改色。
    人倘欲知我,因君為羽翼。

    通篇將橘人格化,讓橘自我表白,她的希冀,她的用心,她的欣喜,她的怨望,表現得很是真切。【橘頌】的橘還是居於客體位置,此處已為主體,就便於曲曲傳出她的內心了。此詩在後代詩壇上有一定的影響。鮑照【紹古辭七首】其一即模擬此詩,江淹【雜體詩・劉文學感遇】大半是化用此詩的語意,至於張九齡的【感遇】(其七)也分明是這首詩的遺響。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張九齡是南方人,而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又是著名的產橘區。所以,當他遭讒貶謫要『感遇』的時候,很自然地會想到當年屈原曾經深情頌讚過的橘。『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讚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意在暗喻自己雖遭遇坎坷而終不變節的志向。同時,詩人還以丹橘的不幸命運比喻自己遭遇的不幸,抒發自己的憤懣不平。

    從屈原到張九齡,詩人們寫橘,都毫無例外地托橘明志,借橘抒懷。難道蘇軾會是一個例外嗎?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曾將蘇詩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一詩相提並論。兩詩雖構思和描寫手法相似,藝術功力悉敵,內容卻以蘇詩為勝。我們常說唐詩重『情』,宋詩偏『理』。蘇詩就勝在有理。韓詩雖也含有一定哲理,卻仍只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蘇詩則不然,他融寫景、詠物、贊人於一體,借物喻人,讚頌劉景文的品格節操。所以,吳小如【古典詩詞雜叢】也說:『竊以為如僅以景語之美來賞析此詩,猶屬皮相也。』

    2.從詩的寫作目的來看

    在新舊兩黨的夾攻之下,蘇軾連上章疏,要求出任地方官,於元佑四年(1089)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劉景文是北宋名將劉立之後,卻終身潦倒,甚至朝不保夕。蘇軾很看重劉的為人,與已經五十八歲的劉景文一見如故,稱他為『慷慨奇士』,詩酒往還,交誼頗深。經蘇軾向朝廷竭力保舉,劉才得到小小升遷。古代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贈詩文的雅好,贈詩的目的多種多樣:或表達友情,或抒發抱負,或勸勉勵志,或歌功頌德。這首【贈劉景文】,看似寫景,實則句句切合劉的身世,意在讚揚對方的高尚志節,勸勉對方振作精神。

    詩的前兩句寫景,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時值歲尾,荷枯葉盡,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時,難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節,而景文晚年並無虧缺,猶有凌霜傲雪之枝。詩的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目的。一般來講,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難免消沉頹唐,但對於讀書人,尤其是對有理想、有抱負的讀書人,又未嘗不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所以,詩人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兩句,對友人JJ囑咐,勖勉有加,言辭懇切,感人至深。作者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纍纍、成熟豐收的一面。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甚至晚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友人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從蘇軾的遭遇來看

    蘇軾寫此詩時是五十五歲,也已步入老年了。蘇氏父子名震京師時,蘇軾還是一個二十出頭、躊躇滿志的小青年。三十多年裡,蘇軾始終處在改革變法、新舊黨爭的風口浪尖上,屢受誹謗打擊,甚至差點被迫害至死,但他從來沒有被逆境嚇倒,而稍摧其志。因此,本詩既是對友人的激勵勸勉,又是詩人夫子自道,自我勉勵。事實上,政治上大起大落、屢遭不幸的蘇軾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橙黃橘綠』。

    作為卓有成就的大文豪,他不僅在詩、詞、散文等文學領域,而且在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都有巨大成就,是當之無愧的北宋文壇領袖。

    作為仕途失意的官員,雖然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他始終胸懷天下,關愛百姓,為百姓辦實事。無論做京城高官,還是做地方小官,他都十分重視鞏固邊防,興修水利,積極救災賑民。他出知杭州期間,曾組織百姓疏浚西湖。他決定積淤泥於湖中,作為長堤,既減省了排淤的工時,又便於交通。杭州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長堤叫做蘇公堤。【宋史・蘇軾傳】說:『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於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在他年過六旬、遠謫嶺南期間,雖然自己一家老小過着『苦行僧』的生活,但他還為培養後學作了許多工作。雖然蘇軾屢遭政敵迫害,被貶來貶去,但許多學子仍不遠千里,追至貶所,從蘇軾學。在他的鼓勵、教導下,鄭清叟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個進士。【瓊台記事錄】說:『宋蘇文忠公之謫{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 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說,蘇軾死後,『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可見,無論生前,還是死後,蘇軾都是深得民心的。

    總而言之,從塑造綠橘形象的手法看,此詩的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方法,但從抒情言志的方式看,此詩又確實運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而且,在本詩中,無論是襯托意象敗荷、殘菊,還是中心意象綠橘,既是物又是景,那麼,此詩的抒情方式又何嘗不可說成『借景抒情』呢?(當然,像于謙的【石灰吟】可以說是借物抒情,也可以說是借物喻人,又可以說是托物言志,還可以說是象徵,卻不可以說成是借景抒情。)再者,寄託,是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借事寓理、托物言志等表達方式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一首詩言外有言,作者不願直接說出自己的內心話,而借用一些人、事、景、物來表達。例如歐陽修的【畫眉鳥】『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對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借籠鳥之啼不及林鳥之啼來言自由之聲的寶貴。

    如此看來,這道古詩鑑賞題的答案真是豐富多彩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