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4|回覆: 0

[漢語詞典] 王越證新說:『胡同』是遼金老北京話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07-11-27 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法制晚報
質疑考證『水井假說』並不確切 中都遺址 三代猶存南城爲根
咽喉小巷 南方弄堂北方胡同 尋根探底 遼代字典元朝軼書
王越證新說:『胡同』是遼金老北京話
王越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層層塑料和報紙,露出半塊青灰色的磚。這是金代的城磚,上面有六道凹槽,橫斷面露出蜂窩狀的小圓點。騾馬市大街擴建時,他和朋友沒費多大勁,就在一堆廢墟里找到了半塊金代城磚。  
他拂掉磚上的泥塊說,每次看到它,都會想像過去宣南繁華的模樣,那是北京城的起源地,古薊城與燕國都城、金朝的首都中都、元明清三代的外城。這個『城』一直存在,帶著北京最早的街巷胡同。
北京通檔案
姓名:王越
年齡:65
身份:北京地理學會秘書長、海淀區人大代表、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普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先後任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六系副主任,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員。
出版書籍:【人文北京】、【中國市縣手冊】、【北京歷史地震資料】等。
『水井假說』
胡同來源於蒙古語的水井
1978年,語言學家張清常先生提出『水井假說』,認爲胡同可能來源於蒙古語音,意爲蒙古語的『水井』。除了語言學上的依據外,他還提出:『由於蒙古人滅金的時候將「中都」摧毀殆盡,很難探求金代胡同情況。』而且,『南城日漸荒廢只存輪廓。』
在欽佩張先生爲了考證胡同起源做了大量工作的同時,王越心裡的疑惑也揮之不去:『南城怎麼就「日漸荒廢只存輪廓」了呢?』進而質疑起了『胡同假說』的觀點。張先生的書,他反反覆覆看了20多年,書中的主要觀點,都能倒背如流。經過細緻地考證和研究後,他終於在29年後提出:胡同的起源與水井無關,『胡同』是遼金以前,在北京宣南地區就已經存在的土語方言。
1978年,張清常提出『水井假說』,認爲『「胡同」在蒙語本來是「水井」,北京的地名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這種命名的痕跡』 。因而假設胡同可能來源於蒙古語音,意爲蒙古語的『水井』。 但他自己並不確定,多次說明:『從語言的角度來認識了解胡同,我不但所知甚少,疑問很多,認識的過程也是很遲緩的……看起來胡同這個問題牽涉面廣,資料不足,還有許多疑難尚需深入探討。』
198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史】編寫組的【北京史】(北京出版社,1985),直接採用了『水井假說』,並在元大都的建設一節中提出:『當時把巷道稱爲i通或胡同,是蒙古語「水井」的意思。』電影【老北京的傳說】也採用了這一說法。
對此,張先生在書中表示:『當初怎麼解釋「胡同」這兩個字,曾是個難題……看來大家又要求前進,繼續攻克新的難題了。』
如今,『水井假說』的觀點已經基本不受質疑,漢語大詞典中對『胡同』一詞的解釋是:源於蒙古語,元人呼街巷爲胡同,後即爲北方街巷的通稱。
在研讀張先生的書20多年後,王越說,支持『水井假說』的主要論點有:一爲『南城日漸荒廢只存輪廓』,金中都也被摧毀殆盡,很難探求金代胡同情況;二是『胡同』一詞來源於蒙古語的水井。
質疑
元明清三代 內外城並存
對於『水井假說』,王越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辯證分析。
金中都城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東垣在今宣武門大街以東,南起陶然亭公園,北至魏染胡同、南北柳巷、南翠花街;南垣從今豐臺鳳凰嘴村至陶然亭公園以南;西垣在今廣安門以西約兩公里處,南起豐臺鳳凰嘴村,北至會城門一帶;北垣在宣武門以北。
1215年蒙古人占領中都城,改中都爲燕京,除金中都的皇宮被焚燒殆盡外,城牆大部分還在。城內的街巷胡同、衙門、商鋪、佛寺道觀基本沒什麼變化。
1267年,元朝在金中都城東北建設大都新城。從此元大都的範圍包括了南北兩城,實行南北兩城制。南城是原金中都城,又稱舊城;北城即在中都城東北的新城。
因此,金中都只是皇宮被摧毀殆盡,南城並沒有『日漸荒廢,只存輪廓』,而是作爲元大都的外城,與新建的北城並存。明清兩代,南城也依然作爲外城存在,仍舊實行南北兩城制。
元大都有井處
並不稱『胡同』
張清常先生提出北京的地名有『二眼井』、『四眼井』,可能就是胡同以水井來命名的痕跡。王越認爲這種觀點並不確切。『二眼井』、『四眼井』等地名,都是出自北京明清以後的史料,用明清史料論證元代胡同起源,並不合理。他開了個玩笑說:『如果水井用蒙語發音的確爲胡同,那麼「四眼井胡同」也該念成「四眼胡同胡同」。』
此外,『四眼井』指的是井有四個井口,這樣的井在元朝以前已經存在。宋朝時杭州就有方井(俗稱四眼井)、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在錢塘門外),是唐鄴侯李泌所開六井之一。【咸淳臨安志】記載:『井,在蔫橋北,俗呼四眼井,水宜染紫,與他井異,染工多取焉。』安徽池州市也有『包公井』,又稱四眼井。這些四眼井均在元以前,但它們所在城市中的小巷都不稱胡同。
王越考證過,元代史料中有關於井的記載,都以漢語稱井,並沒有像『水井說』假設的那樣使用蒙語。元代【析津志】中記載:『大憫忠寺有漆布井一口』、『崇元觀在大井頭近東』。他說,如果按照『水井說』的假設,那麼大憫忠寺里的漆布井應該寫作漆布胡同,大井頭就該是大胡同頭了。
遼、金、元三代,北京城被稱爲『人馬之宮』。爲方便牛馬飲水,特別在水井旁設有石槽,再加上馬車占地很大,所以水井都設在比較寬闊的地方。這些井並不在狹窄的胡同里,而是分布在城門口、廟前、大街、火巷等寬闊的地方。有井的地方稱爲施水堂,元代【析津志】中就有記載。城中鳳凰池、鐘樓東、集賢院、禮拜寺前、大長公主府對門、文明門內、齊化門外等地各有一座施水堂,都不在胡同里。由此也可以證明,有井的地方並不叫胡同。
明代胡同多以寺廟命名
王越把明朝【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記載的胡同做了一個列表分類,明北京分五城(中、東、西、南、北)36坊,有名的街巷胡同共1288條,除城關外111條不計,總計1177條。其中以廟宇爲街巷胡同名的201條,約占17.06%;以井爲街巷胡同名的23條,僅占1.95%
其他以手工業、達官貴人府第、貿易集市爲街巷名稱的,比比皆是,都遠遠超過以井命名街巷胡同的數量。
觀點 『胡同』爲遼金前北京地區的方言
王越說,『胡同』是遼金以前北京宣南地區的土語方言。『胡』作爲北方街道的俗稱,在遼代以前已經出現。因爲遼代已出現由俗音『胡』衍生的胡同專有名詞『k』。『k』,字首從行,字身『胡』,意爲咽喉,是咽喉小巷。『閎』、『k』同音,俗語稱『胡』。
遼代字典中就有『k』
遼代幽州(今北京)法源寺高僧行均,已把作爲小巷的專有名詞『k』字編入【龍龕手鑒】。【龍龕手鑒】,原名【龍龕手鏡】,四卷,全書收字26430個。
在遼代的字典中就出現了『k』字,證明遼代以前,北京地區已稱小巷爲胡或胡同,也就是說,胡同是遼金時北京宣南地區的土語方言。
南方『弄堂』 北方『胡同』
元朝時,在大都南北兩城的南城中,流傳有『血胡同』和『錦胡同』的說法,說明『胡同』可能出現在元大都新城建立以前。元代熊夢祥的【析津志】也稱,『街制:……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i通。i通二字本方言』。
遼代北京地區方言念『i』爲『閎』,俗語爲『胡』,『i通』的文字讀法爲『閎同』,俗稱『胡洞』,意爲咽喉小巷。
而在南方,『i』按吳音讀『弄』。 【南史】記載,公元494年,東昏侯被弒西弄一事。弄的古字是『i』,從此,小巷『i』又出現了吳音的『弄』字,南方人把弄也叫弄堂、弄通、i通、里i、里弄。
元大都人不說蒙語而說漢語
贊同『水井假說』的人都會拿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來加以佐證。書中記載『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蓋取胡人大同之意。』於是,『胡同本元人語』成了最佳的證據,再以『元人語』就是蒙古語,最後引出『胡同』是『蒙古語』。
不久前,王越收集到名爲【老乞大】的一套書,足以證明元大都人並不說蒙古語,而說漢語。【老乞大】是元朝時高麗人學習漢語的教科書,有元朝和明朝兩種不同版本。
書中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伴當,恁從那裡來?
俺從高麗王京來。
如今那裡去?
俺往大都去。
你是高麗人,學他漢兒文書怎麼?
你說的也是,各自人都有主見。
你有甚麼主見?你說我試聽咱。
如今朝庭一統天下,世間用著的是漢兒言語,咱這高麗言語,只是高麗地里行的。過的義州,漢兒田地里來,都是漢兒言語。有人問著,一句話也說不得時,教別人將咱每做甚麼人看?
從中可以看出,元朝使用的是漢語,高麗人到元大都來學習的就是漢語。那麼,『胡同』是『蒙古語』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此外,【老乞大】中有一句寫道:『胡洞窄,牽著馬多時過不去。』可以說明在元朝及元朝以前,就有了『胡洞』二字。
元朝火巷盛 明代胡同多
火巷是南方普遍使用的街巷通名。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武昌古城南門外著名的商業區南市(今鯰魚套一帶)著了一場大火,被燒達一萬多家。剛到任的鄂州知府趙善俊(宋太宗趙光義七世孫)爲杜絕後患,採取了『辟火巷』的措施。
南方的城市沿河而建,巷弄彎曲且狹窄,南宋所創的火巷寬而筆直,巷兩邊還帶有排水的明溝,使街對面的火勢不至於蔓延過來。火巷比傳統的巷和胡同要寬,這也有利於來往通行、行軍作戰。火巷作爲比『街』低一等的道路,也流傳到北方其他城市。
據元朝【析津志】記載,元大都城內有384條火巷,29條胡同。傳統的『巷』里居住的是尋常百姓,而元朝遷入火巷裡的都是當時的上層人士和富人,標誌著火巷的地位遠遠高於傳統的『巷』。
然而,明朝以後,除了東城明時坊保留有一條火巷外,其他的380多條火巷都在北京城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胡同,從元末的29條,增加到城內外459條,其中僅內城(元大都新城地區)就有347條。
王越說,深究起來,裡面還有個有意思的典故。自漢朝以後,『i』字的音爲『閎』,『閎』可以解釋爲『大明升於東』。這對於定都北京,興建紫禁城的明朝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於是『胡同』開始普及起來,並改爲『kh』。『h』取『洞』字的音和義,意爲似洞的窄巷。漢許慎【說文】中記載:『h,通街也。』是我國南北地區對窄巷的通稱。【老乞大】明朝的版本中,也從『胡洞』變爲了『kh』。(撰文/記者 姚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