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解放日報 先是余秋雨誤用,後是金文明『咬嚼』,再是余秋雨引經據典的蒼白辯解,最終使得相對冷僻的『致仕』成為一個知名度很高的詞。從這個意義上說,名人誤用詞語是一件好事,否則,在中國社會上怎麼會有如此好的普及古文化的機會?儘管如此,對於這個詞,我們仍然有必要重新認識一番。
【禮記・內則】明確規定:『七十致政。』致政亦即還君事、還祿位於君。『致政』也稱『致仕』、『致事』,就是今天所說的『退休』。夏、商、周均有官員年老致仕制度,官員到七十歲即應退休,此即所謂『七十致政』。
不實行官僚終身制當然是件好事,但看看『七十致政』的上下文,我們也許會有另外的感受。
在【禮記・內則》裡,規定了七十歲應該享受的待遇:『大夫七十而有閣』(可以有自己存放美食的菜櫃);『七十養於學』(年七十以上的可以在學校里養老);七十杖於國』(七十歲可以在國都拄拐杖); 『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六十歲的人應該隔一天吃一次肉,七十歲的人除吃肉外還要另外再加上一樣美食)……把這些待遇合在一起,那就是,一個人到了七十歲,就被國家供養在學校之內,在他的房間裡有專用的食櫃,柜子里放着各種各樣的美食,可以吃肉,同時還有精美的點心,吃飽之後可以拄個拐杖在首都四處視察……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當時,能真正享受到這麼高待遇的人一定少之又少,否則,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國家的財力根本受不了。更進一步,我們應該由此推知,在當時的情況下,能活到七十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人生七十古來稀』嘛。所以,所謂的『七十致政』,雖說是到了七十要退休,但和終身制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