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解放日報 漢語可能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一種語言,在語言的實際運用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詞義,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講究『得體』。交際語言的『得體』,是指注意語境,注意對象,在什麼場合下該講什麼話,在什麼對象面前該講什麼話等。
我們來看這樣一句話:『你作為高教授的學生,卻在背後說他的壞話,你真是忝列門牆!你讓我們這些同學怎麼說你好呢?』從表面上看,這句話似乎很通順,但是這裏的『忝列門牆』卻是用錯了。『忝列門牆』為謙語,只能用於自己,不可用於別人,此處屬誤用。
也許有的人會說,【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忝』做了如下解釋:『(書)謙辭,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列門牆』(愧在師門),『忝在相知之列』。根據詞典的解釋,好像例句沒有用錯。但是,【現代漢語詞典】實際上已經很明確了『忝列門牆』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才,做老師的學生,有愧師門』。『忝列』一詞用於第一人稱是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是一個謙辭。
這個詞語在報刊上經常用錯。比如:『這樣的繪畫,如何能忝列藝術行列?』再比如,『這幾首詩歌是新詩之極品,值得忝列「中國新詩十二首」』。
上述這兩個句子中也就是一個類似問題:把『忝列』使用在第三人稱上。古時的皇帝自稱『寡人』,那麼能不能據此稱皇帝為『寡人』呢?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謙虛了,而是在譏諷皇帝是寡德之人。
同樣地,從第三人稱的角度使用『忝列』就是在說對方不稱職,有辱於所任了,這就是損他人了。所以『忝列』只能用在第一人稱上,否則在表達上就會適得其反。
作者:郭燦金 張召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