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解放日報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一個變態的習慣,那就是凡是與自己有關的東西都不許別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稱代詞。譬如『朕』這個第一人稱代詞,在秦朝之前,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自從秦始皇以來,這個詞就和普通人無緣了。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對『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釋:『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朕』才由尋常百姓家飛入了皇宮之中,―去不回頭。
秦始皇之前的統治者,相對還比較謙虛。那時的諸侯王常常自稱『孤』、『寡人』、『不穀』。『孤』者,謂自己不能得眾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穀』,谷爲食物,可以養人,乃善物,『不穀』即『不善』。由此可見,在秦始皇之前,統治者至少在表面上遠遠沒有那麼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治者才開始感覺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麼謙卑了,於是,『朕』也就應運走上了『唯我獨尊』的不歸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雖然是皇帝的自稱,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它的意思並不等同於其他第一人稱代詞『余』、『吾』、『我』等詞,『朕』的意思更接近於『我的』。譬如在【離騷】中,屈原就這樣說過:『朕皇考曰伯庸。』顯然這裡『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場合,雖然有時也可以是第一人稱的代指,但更多時候這個詞傾向於『我的』,譬如,『勿廢朕令』說得通,『勿廢朕之令』就說不通。
作者:郭燦金 張召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