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書摘 在報刊、雜誌和網絡上,總會發現『昨日黃花』一詞。比如:『同仁堂的百年盛譽會否成爲昨日黃花?』又如:『美網球迷愛紅顏昨日黃花遭冷落』。還有:『多彩檯曆走俏掛曆已是昨日黃花』。不由得納悶,明明是『明日黃花』,怎麼變成了『昨日黃花』了?
所謂『明日黃花』,出自北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意思是說,重陽節過後,金黃的菊花便將枯謝凋敗,到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可以玩賞的了。除此之外,蘇東坡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同樣一句話,蘇大學士用了兩次,可見他對這句話比較滿意。後來,人們就把『明日黃花』比喻爲過時的事物。宋代胡繼宗【書言故事・花木類】就稱:『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
那麼,既然這句話很多人知道,爲什麼還會有人犯錯呢?莫非僅僅是按照日常生活知識來判定,覺得『昨日』比『今日』更能表示『過時』的意思?我們不如再把問題的本質轉回蘇軾所作的詩詞本身。從邏輯上講,菊花今天開得很好,但是明天和後天會不會沒有變化?花期再長,花兒終究是要凋敗的;而過了今日才是明日,花當然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不鮮艷了。如果是『昨日黃花』的話,那『昨日』花還沒有開呢?何來今日凋謝?
其實,蘇軾在詩詞中反覆用『明日黃花蝶也愁』,他的意思是:看到菊花那樣,感覺自己就像那些菊花一樣已經過時了,這實際上是表達了一種遲暮不遇的心態。了解了這點,也許就很容易記住『明日黃花』了。
作者:郭燦金 張召鵬
摘自【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中國書籍出版社2007年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