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網絡 【老子・道經・一章】上文有『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
『母』字,【說文】:『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段玉裁註:『【廣韻】引【倉頡篇】云:「其中有兩點者,象人乳形。』此處當以象乳子形爲長。『始』和『母』二字,大概言之,都是開始的意思。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天地即萬物,『始』即『母』,細加分析,『始』與『母』二字有不同的傾重。胚胎未成之『始』與乳子之『母』,前者是有而不見,是潛在的有;後者是已見,是初生方乳。朱謙之先生說:『以此分別有名與無名之二境界,意味深長。』
胚胎未成之『始』與乳子之『母』二義,較之古人以女稱未嫁、婦稱已嫁,要模糊得多,但是這種模糊並非出於言者的故作玄虛,而是客觀事物當其潛在、孕化之時,確實不易定性,不易描述。
『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姐姐』等。清【冷廬雜識】中記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爲『母氏』,【北齊書】稱嫡親之母爲『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爲『太夫人』。其它記載還有:帝王之母尊稱『太后』,官員之母稱『太君』,一般人的母親則稱『媽媽』。
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爲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爲出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爲『庶母』、『少母』、『諸母』、『妾母』,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爲『生母』或『本生母』,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爲『姨』、『姨姨』、『阿姨』。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爲稱爲義母。至於家家和姐姐,則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古代還常用美好的事物來比喻母親,『萱草』就是其中之一。還有人把母親成爲『家慈』、『高堂』,不過,用慈母來稱呼母親必須有所注意。郭燦金在其與張召鵬所著的【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中提及『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我們太習慣於說「慈母嚴父」了,我們自然地就認爲「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其實, 『慈母』最早現身於【儀禮】,不僅如此,【儀禮】同時還對成爲『慈母』現身的條件作了諸多限定:『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以爲子。命子曰:女以爲母。』
根據郭燦金解釋,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爲『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要想成爲『慈母』,下列條件缺一不可:
必須具有小妾身份;必須沒有或者不會生育(至少是沒有生育男孩);更爲關鍵的是,丈夫必須還有另外的妾,且這個妾恰好一命嗚呼並正好遺留下一個男孩。在這些條件都具備的時侯,還需要丈夫下達明確的指令:『你把這個死了母親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養起來吧!』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儀禮】所嚴格定義的『慈母』,其詞義的內涵也在慢慢演變,在唐代,『慈母』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專稱。李白的詩中就有『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的句子,顯然,這裡的『慈母』就不是【儀禮】中的『慈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