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7|回覆: 0

[漢語詞典] 『內閣』的由來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07-4-2 1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教網

目前一般報刊,對各國統治階級的最高行政機關,往往稱為『內閣』。不管是首相制或者是總理制,當他們組成政府部門的核心時,總稱之為『組閣』。為什麼要譯成『內閣』?內閣這個詞有什麼出典呢?筆者略作考查,試言其始末。

最早是在唐玄宗時,開始在宮延內閣設置翰林學士,這原是一般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也無官署,只是在宮延內的學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時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當時李白就任過這個官銜。直到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這個職務才日趨重要,由於兼有顧問、幕賓、清客的身份,整天不離皇帝左右,常有進言的機會,有希望參與政務,直至升任宰相,所以為仕途中人所羨慕。後來習慣以翰林學士為清要之選。幾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為丞相。

宋代進一步抬高了翰林學士的地位,設立翰林學士院,與實際掌政權的政事堂(中書門下)樞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學士知制誥即以代皇帝撰文告為專職,有的稱『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屬學士院的,有翰林侍讀學士、侍講學士。這些所謂經筵官,以在皇帝左右進講書史為職。皇帝很需要收羅這批飽學之士作為『智囊』,故倍加恩寵。此後,凡執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學士的榮譽銜,以表示尊崇。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鑑於歷代宰相職權太重,容易對皇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威脅,決定永遠廢除宰相一官,並撤銷中書省、尚書省,改由六部尚書分擔國務,直接受命於皇帝,以期權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個人畢竟不能萬事都通曉,又不得不在殿閣之內招集一群顧問。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制,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職官志】)。

但內閣既非官署,亦非官名。開始時只是簡任文臣入閣,參與機務。這些文人原官品級不高,亦無官屬,不能直接指揮行政,與唐代翰林學士性質略同。以後這些人逐漸升遷、得寵,卻仍帶着某某殿閣大學士之名,才有了內閣的正式辦公處所。大學士本身品秩雖只五品,而其所升任的官職往往可至尚書、侍郎,內閣的地位才逐步提高到六部以上。到了這地步,內閣就又有似於唐代掌朝政的中書門下省重臣的地位了。唐代的中書門下省官互稱閣老,於是明代之大學士也被一般人尊稱為『閣老』。

清初因循明制,建立內閣。但自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後,內閣不再干預機務。至宣統三年,將舊軍機處併入內閣,設總理大臣,並以各部大臣為國務大臣,恢復內閣的形式,成為行政最高機關。民國初,改稱國務院,設國務總理,以各部總長為國務員。一般人照舊習慣仍稱之為『內閣』。
至今人們稱呼各國處理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構,仍多按此習慣稱為內閣。內閣一詞已成為政府首腦部門的代稱。
作者:鄒身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