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5|回覆: 0

[法家學派] 『春秋無義戰』談談春秋五霸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1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論劍歷史門戶網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爲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爲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爲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爲中原第一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爲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爲『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爲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爲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爲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爲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爲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爲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爲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不過以最終結果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都是不能入選五霸的。綜合歷史上的兩種說法,剔除名不副實者,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楚莊王羋旅、秦穆公贏任好、越王勾踐這五位雄主才堪爲真正意義上的『春秋五霸』!  


  齊桓公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爲春秋五霸之首。  


   宋襄公  

    
   宋國第二十任君主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茲甫(?―前637年在位:前650年―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爲相,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公孫子魚、華椒和樂祁。前642年齊桓公病逝,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氣。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前638年宋與楚戰於泓水之戰(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子魚勸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此時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當楚軍上岸時,子魚又勸宋襄公趁楚軍此時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結果宋師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其子宋成公王臣繼位。  
    

   齊桓公到了晚年,忘了管仲的遺訓,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臣被他又召回宮中,加以重用。儘管鮑叔牙多次勸告,齊桓公也聽不進。這三個有恃無恐,更加胡作非爲,竟然把鮑叔牙活活氣死了。後來齊桓公死了。他們三個廢掉齊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而讓聽他們話的公子無虧當了國君。公子昭一看不但君位被奪去,而且被殺頭的危險時刻存在,就跑到宋國去,請宋襄公爲他做主。  


   晉文公  

    
   晉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時霸主晉國國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獻公立幼子爲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任用趙衰、狐偃等人,發展農業、手工業,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旋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成爲霸主。  

    
   晉文公,生於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前636年即位,卒於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ěr),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在位九年,在趙衰、狐偃、狐毛賈佗、先軫、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輔助下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  

    
   (?―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諡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爲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爲爲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嬴姓。春秋時秦國的國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爲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後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被晉軍襲擊,大敗,轉而向西方發展,『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對秦的發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是有所作爲的政治家。  


   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爲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  

    
   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繼位。春秋時期,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中原,史稱"五霸"。在"五霸"當中,以楚國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文化最盛。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爲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今江陵城西北有楚王墓、樊妃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