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8|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中國傳統公文制度中的『押』與『花押』(2)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2-10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花押』一詞來自唐代韋陟所開創的『五雲體』。【新唐書・韋陟傳】:『常以五采箋為書記,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惟署名,自謂所書「陟」字若五朵雲,時人慕之,號「郇公五雲體」。』『五雲體』,亦稱『五朵花』。初唐時期,政府對公文署名有嚴格規定,嚴禁使用草書署名,宋張溴【雲谷雜記・書後花押】:『唐文皇(太宗)令群臣上奏,任用真(楷)草,惟名不得草』。開元中韋陟開始用草書署名,並自稱為『五雲體』,此後草書署名成為時尚,歷代相沿不改。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3【支諾皋下】:『(韋陟)每令侍婢主尺牘,往來復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詞旨重輕,正合陟意。而書體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嘗自謂所書「陟」字,如五朵雲,當時人多仿效,謂之郇公五雲體。』
  由『五雲體』引申出『花書』、『花押』、『花字』。宋黃伯思【東關餘論】載:『唐人一書中雲,文皇令文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後人遂以草名為花押,韋陟五朵雲是也。』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4:『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故號花書,韋陟五雲體是也。』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押字不書名】:『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韋陟五朵雲是也。』¨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10:『近有自西南夷得(韋)皋授故君長牒,於皋位下,書若「皋」字,復塗以墨,如刻石者,蓋皋花字也。』明周祈【名義考】卷7【花押】:『今之所謂花押,唐以來之花書也。韋郇公署「陟」字,時號「五雲體」;王荊公署「石」字,人有笑押「反」字者。其用名自唐宋然矣。』
  三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花押』與宋朝『花押』的內涵並不一致。唐朝『花押』是押名,『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書其名以為私記』;宋朝『花押』是押字,『余近見先朝太祖、太宗時朝廷進呈文字,往往只押字而不書名……後見前輩所載干(道)淳(熙)間禮部有申秘省狀,押字而不書名』。 「押字』所押之『字』可能與名相關,也可能與名無關,有時根本就不是『字』,而只是一種符號。『余見唐誥書名,未見一楷字。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猶是此意。王荊公押石字,初橫一畫,左引腳,中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圓,往往窩匾,而收橫畫又多帶過。常有密議公押歹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書【楊蟠差遣敕】,作圈復不圓,乃以濃墨塗去,旁別一圈,蓋欲矯言者。』「「祖擇之押字直作一口字。人問之,云:「口無擇言。…袁文【瓮牖閒評】記張乖崖一札,後面云『知昇州張』,押字自手而不書名。方勺【泊宅編】亦記張安道書不稱名,但著押字。【癸辛雜識・別集下】收錄有宋代自太祖自度宗十五朝御押,這些『押』多由橫平豎直的線條和圓圈構成,結構板滯,缺乏韻律美,但皆非御名,應該還是『花押』。不過,從歷代字畫上所保留的宋代皇帝御押看,結構還是非常美觀漂亮的,【癸辛雜識】所錄御押應該是由於雕版原因導致結構變形。

  宋制,官員處理公文時必須押字,不押字則公文無效。由於公文眾多,押字竟成為苦差。范成大【范石湖集・詩集】卷22(坐嘯齋書懷】:『老來窮苦事相違,兀坐鈴齋竟日痴。眼目昏緣多押字,胸襟俗為少吟詩。』雖然如此,押字仍有責任,不能胡來。呂本中【官箴】引朱熹語:『當官處事,但務着實。如塗擦文書,追改日月,重易押字,萬一敗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養誠心事君不欺之道也。』
  實際上,宋代平民也普遍使用押字,尤其是在簽訂契約時。【袁氏世范】卷下【田產宜早印契割產】:買賣田產,『如有寡婦、幼子應押契人,必令人親見其押字』,並當場書填價格、畝數、年月。而【作邑自箴】交代訴狀格式,狀末應寫『姓某押狀』,如果起訴人不會寫字,則由代筆人當眾宣讀,『親押花字』。【水滸傳】第八回寫林衝刺配滄州前休妻道:『林沖當下看人寫了,借過筆來,去年月下押個花字,打個手模。』
  有意思的是,宋人書信往來時也使用『花押』。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載:『國初人簡牘往來,其前記語處皆書名,後結語處即以花書不再出名也。花書雲者,自書其名,而走筆成姘,狀如花葩也。』不同的是,人們在正文前都要寫下名字。
  『押』本應親署,但也有刻印為之者。比如宋代皇帝就有押字印寶。這種花押印一般沒有邊框,是一種鐫刻花寫姓名的印章,讓人不容易摹仿。從現存徽宗繪畫上的御押看來,他使用的押字符號遠不止一個。有的像是『天水』兩字的草書連寫,有的像是『天下一人』四字的連寫。官員也有押字印章。【南村輟耕錄】卷2【刻書印】:『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林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按周廣順二年,平章李谷以病臂辭位,詔令刻名印用。據此,則押字用印之始也。』元代,花押印使用非常普遍,故又有『元押』之名。
    作者:陳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