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北方教育 『押』是中國傳統公文處理的重要環節。它指的是,公文的處理者在處理好的公文上簽署處理意見,並簽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為。【玉篇・手部】:『押,署也。』【字彙・手部】:『押,簽署文字也。』如果簽字字體花哨或以特殊符號代替,則稱『花押』。
一
在我國公文制度史上,『押』起源很早。【韓非子】卷14:『田嬰令官具押券,斗石參升之計。』表明至少在戰國晚期,『押』就已經出現了。由於缺乏實物資料,今天我們已無法得知戰國時『押』的具體內容。不過,據趙翼考證,早期『押』的內容僅僅是簽署處理意見而不書名。『漢時長官批屬吏符牒,書一諾字。【後漢書・黨錮傳】所謂南陽宗資但畫諾。王府僚吏箋啟,亦用此制批答。晉元帝踐阼,心存謙抑,猶用藩王禮,凡箋奏皆批諾。諾字中若有鳳尾婆娑之形,故日鳳尾諾。』…漢晉時期,諸侯上奏章,皇帝都批一個『諾』字,『諾』字結尾寫得象鳳尾,所以叫鳳尾諾。魏晉以後,改批『諾』為『依』字。【北齊・後主紀】:『開府千餘,儀同無數,領軍一時二十,連判文書,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誰也。』【北史・齊後主紀】,『穆提婆等賣官,乞書詔,後主連判文書二十餘紙,各作依字。』從『不具姓名,莫知誰也』看,所署仍應為處理意見――『依』字;從『花字』看,『依』字在書寫的時候亦應作過特殊處理。
魏晉以後,『押』的內容發生了變化,除簽署處理意見外,還開始用草書署名。【南齊書】:『太祖在領軍府,令紀僧真學上手跡下名,報答書疏皆付僧真,上觀之,笑日:「我亦不復能別也。」何敬容署名,「敬」字則大作「苟」小為「文」,「容」字大為「父」。陸捶戲日: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魏書】:『崔玄伯尤善行押之書,特盡精巧而不見遺蹟。』【北史】:『斜律金不識文字,初名敦,苦其難署,改名為金,從其便易。猶以為難,神武乃指屋角,令識之。』【北齊書】:『厙狄干不知書,署名為「干」字,逆上畫之,時人謂之「穿錐」。又有武將王周,署名先為「吉」而後成其外。』【陳書】:『蕭引善隸書,高宗嘗披奏事,指引署名日:「此字筆勢翩翩,似鳥之欲飛。』
要說明的是,五代以前,皇帝籤押都是簽署處理意見,而不署名。【三國志・少帝紀】註:『【世說】及【魏氏春秋】並云:姜維寇隴右,時安東將軍司馬文王鎮許昌,征還擊維。至京師,帝御平樂觀以臨軍過,中領軍許允與左右小臣謀,因文王辭殺之,勒其眾以退。大將軍已書詔於前,文王人,帝方食粟,優人云午等唱日:「青頭雞,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按鴨者,押也,勸帝押詔書耳。直到唐末,皇帝在公文上都是不用署名的。趙翼【陔余叢考】卷33{花押】引【唐書】:『董昌潛位,下制詔皆自署名。或日:「帝王無押詔。」昌日:「不親署,何由知我為天子?…前引【南齊書令紀僧真學上手跡下名』,是時南齊太祖蕭道成尚未登基,故紀僧真可代其簽名。清葉昌熾【語石】卷5【璽押】:『唐【秦王告少林寺教】:世民二字為太宗親押,此石刻有押之始。』是時李世民仍為秦王,故有署名。五代時期,由於『帝王皆起於人臣,其未登極以前,本有署名之押,即位後遂仍而不改耳』,皇帝押詔亦開始署名。
二
『鳳尾諾』和草書署名已經具備了『花字』『花押』的內涵,因此後人在追溯『花押』起源的時候,往往將上限界定在唐以前。宋黃伯思:『魏晉以來法書,梁御府所藏皆是,朱異、唐懷克、沈熾文、姚懷珍等題名於首尾紙縫間,故或謂之押縫,或謂之押尾。後人花押蓋沿於此。』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268{宋高似孫論花書】:『齊高帝使江夏郡王學鳳尾,一學便工,帝以玉麒麟賜之。蓋諸侯箋奏皆批日「諾」,「諾」字有尾若鳳焉,簽花書也。』清代翟灝【通俗編・文學・花押】:『【東觀餘論】:唐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後人遂以草名為花押。按:古言「署名」,即今押也,其謂之押者,見自【魏書】:崔元伯尤善行押之書,特盡精巧,而不見遺蹟是也,或以其體之變化,謂之花字。【北齊(書)・後主紀】:開府千類,儀同無數,領軍一時二十,連判文書,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其誰是也。其後複合二文言之,遂日花押。唐彥謙詩:公文持花押,鷹隼駕聲勢。已嘗用之,蓋花押之名,不待唐以後也。』
要強調的是,『花押』『花字』之名出現於唐朝,而非漢魏時期。前引【北齊書・後主紀】中雖有『花字』一名,但【北齊書】作者為唐人李百藥,行文中不自覺地將唐人的概念混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