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如何應對『提筆忘字』帶來的危機?
【中國教育報】的一篇評論指出,化解『漢字危機』,首先應當關注中小學漢字教育,當務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儘快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規範中小學漢字教學行為。
作家閻真也認為,寫字、練字的使命在學校裏就該完成,因此學校要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無論是作業、筆記都應該手寫,少用電腦。
另據媒體報道,福建、湖北等地已出台了加強漢字書寫教育的措施。
但這些舉措能否發揮切實有效的作用?曾在湖北省武漢二中執教的閆姍認為,在湖北這樣高考競爭激烈的省份,寫字課程很難落實。『除非列入考試,不然寫字課程很難推廣,通知也會成為一紙空文。』
有媒體文章指出,其實,早在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中,就已對中小學為學生寫好漢字創造環境、提供必要條件等提出了要求。然而,這些文件的出台並沒能阻擋學生漢字書寫能力下降的趨勢。據2009年教育部的一項調查顯示,3000多名受訪教師中,有60%的人認為學生漢字書寫水平下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有4位委員提案『加強寫字教育』,呼籲要重視當前存在的『漢字書寫文化沒落』現象。
【科技日報】刊發的一篇評論認為,要想阻止『提筆忘字』現象的繼續惡化,僅僅依靠感慨和呼籲或是一兩條無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夠的,必須讓能寫一手好字重新成為實用追求,甚至讓手書漢字不僅成為一項技能,更加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現代社會節奏再快,也擋不住大家停下來喝杯茶的興致。
如何重拾『漢字之美』?
漢字自誕生以來,一直是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並非僅是一種表意符號和交流工具。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宇明曾表示,漢字的寫字活動分為漢字應用和漢字藝術兩個範疇,漢字的各種形體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創造,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石,了解漢字的構字原理和歷史演變,有利於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書法藝術的水平與全民書寫活動的程度相關,應重視公民的寫字教育,不一定每一個公民都懂書法,但寫字應當成為公民的一種文化素養。
有評論指出,倘若大部分中國人都不再會手書漢字,將是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對文字曾有過近乎神聖的敬畏感。民間一向有『敬惜字紙』的傳統,凡寫有字的紙張,人們都會鄭重收存或焚化,絲毫不敢怠慢。
這與當下年輕人『提筆忘字』的現狀,有着太大的區別。
【重慶日報】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當下我們對漢字的態度,是否已過於輕薄與褻瀆?電視上到處是篡改成語的廣告語,大街上到處是錯別字招貼,很多大學生不識繁體字、不能讀傳統典籍,很多白領不知筆墨紙硯為何物,甚至不能提筆寫字。長此下去,真不知漢字會否毀在我們手中?
還有評論直言,今人書寫能力的退化,不僅透露出學校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的失落與迷失,意味着傳統的漢字書寫藝術及其所傳承的中國語言文化離人們漸行漸遠,更反映出人們在實用主義價值觀衝擊下對古老文化的輕視,以及對傳統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漸喪失。
【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作者更是疾呼,漢字是我們文化的根,是滋養我們現實生存發展的血液。在網絡時代,我們不能『握着鼠標忘了筆桿』,漢字不能淪為失落的文明。
如何重拾『漢字之美』,種種評論之中,似乎也並無良方。可以確定的是,這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