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6|回復: 0

[論史] 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2)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0-11-4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网易历史
另一著名水利工程是秦王政时候修建的郑国渠。郑国是韩国的著名水工,后来到秦。在他的主持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组织了数十万民工兴修了引泾水入洛河的水利灌溉工程。它引泾水中具有肥效的细沙入渠,用来灌溉含有盐碱的耕土,起着冲刷耕土盐碱含量,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的作用。干渠长达三百余里,灌溉面积合今二百多万亩,既便于交通,又使关中成了肥壤沃野。


    此外,战国初年西门豹担任魏国邺县(故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县令。过去漳水常泛滥成灾,他到任后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动员民工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变害为利,引漳水灌溉了这一带的农田。


    除了这些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以外,还修了不少陂塘,凿井汲水灌溉也有发展。在中原地区采用了运用杠杆原理的桔槔来汲水,代替了过去抱汲瓶灌溉的笨拙方法。桔槔的结构是,在井旁的木架或树上用绳固定一根横木,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系石块。汲水时由于运用了杠杆和坠石的作用,比较节省劳力。


    这一时期,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水利灌溉的发展,从而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提高了耕作效率。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 (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战国时候,不但牛耕进一步推广,并且还使用马耕。耕作技术出现了变化,进行了深耕。《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易”是快速的意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表明深耕已经推行。人们对土壤的知识已很丰富。战国时代的著作《禹贡》把各地区的土壤分为九等。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土壤属于上上等,冀州 (今山西、河南黄河以北以及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地区)属于中中等,而华山以西、长江以北的梁州和长江流域的荆州、扬州的土地都属于下等。当时长江流域还没有很好开发。


    这时的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一)粟,即小米,是五谷中主要的一种。生长在华北大平原和黄土高原,战国时代是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二)黍,即黄米,也产于北方,收获量较粟少,也较珍贵。(三)稻,生长在长江流域,是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北方也有生产,但产量很少。(四)麦,有大麦、小麦的不同,是北方人民的食粮。(五)粱,即高粱,是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耐干旱,杆可作燃料 。(六)菽,即豆,战国以前通称为菽,又有大菽,小菽之分。大菽即今之大豆。菽和粟同为当时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七)麻,麻皮是纺织原料,古时麻子也可作为食粮。关于当时的粮食产量,据魏文侯相国李悝的估计,战国初年一亩田通常可产粟一石半,上熟可四倍,即六石;中熟可三倍,即四石半;下熟可一倍,即三石;小饥可收一石,中饥可收七斗,大饥只能收三斗。战国时一亩,约当今亩的百分之三一・二。战国时一石,约当今制的二市斗 。推算下来,可知战国时一般年景下,今一市亩的田地约可产粟九斗六升多(市制,下同),最好的年成,可以生产三石八斗五升。李悝还谈到,精耕细作的每亩可增产三斗,怠于耕作的则会减产三斗 (合今制每市亩增加或减少一斗九升多)。按今一市亩计算,勤耕和不勤耕的产量,要相差三斗八升之多。


    总的说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生产是有较大发展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