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6|回覆: 0

[論史] 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2)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0-11-4 1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易歷史
另一著名水利工程是秦王政時候修建的鄭國渠。鄭國是韓國的著名水工,後來到秦。在他的主持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組織了數十萬民工興修了引涇水入洛河的水利灌溉工程。它引涇水中具有肥效的細沙入渠,用來灌溉含有鹽鹼的耕土,起着沖刷耕土鹽鹼含量,改良土壤和增加肥力的作用。乾渠長達三百餘里,灌溉面積合今二百多萬畝,既便於交通,又使關中成了肥壤沃野。


    此外,戰國初年西門豹擔任魏國鄴縣(故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縣令。過去漳水常泛濫成災,他到任後破除了當地『河伯娶婦』的迷信,動員民工開鑿了十二條水渠,變害為利,引漳水灌溉了這一帶的農田。


    除了這些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以外,還修了不少陂塘,鑿井汲水灌溉也有發展。在中原地區採用了運用槓桿原理的桔槔來汲水,代替了過去抱汲瓶灌溉的笨拙方法。桔槔的結構是,在井旁的木架或樹上用繩固定一根橫木,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系石塊。汲水時由於運用了槓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節省勞力。


    這一時期,由於鐵農具的普遍使用和水利灌溉的發展,從而開墾了大量的荒地,提高了耕作效率。戰國時候,韓、趙、魏三國的墾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區的荒地大大減少。秦國從孝公商鞅變法以來也很重視墾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給田宅、免除徭役等辦法招徠三晉 (韓、趙、魏)之民到秦開荒,使秦國的荒地迅速得到開墾。


    戰國時候,不但牛耕進一步推廣,並且還使用馬耕。耕作技術出現了變化,進行了深耕。【孟子・梁惠王】說:『深耕易耨』,『易』是快速的意思;【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也說:『耕者且深,耨者熟耘』,表明深耕已經推行。人們對土壤的知識已很豐富。戰國時代的著作【禹貢】把各地區的土壤分為九等。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的土壤屬於上上等,冀州 (今山西、河南黃河以北以及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地區)屬於中中等,而華山以西、長江以北的梁州和長江流域的荊州、揚州的土地都屬於下等。當時長江流域還沒有很好開發。


    這時的糧食作物最主要的有:(一)粟,即小米,是五穀中主要的一種。生長在華北大平原和黃土高原,戰國時代是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二)黍,即黃米,也產於北方,收穫量較粟少,也較珍貴。(三)稻,生長在長江流域,是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北方也有生產,但產量很少。(四)麥,有大麥、小麥的不同,是北方人民的食糧。(五)粱,即高粱,是北方地區的糧食作物,耐乾旱,杆可作燃料 。(六)菽,即豆,戰國以前通稱為菽,又有大菽,小菽之分。大菽即今之大豆。菽和粟同為當時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七)麻,麻皮是紡織原料,古時麻子也可作為食糧。關於當時的糧食產量,據魏文侯相國李悝的估計,戰國初年一畝田通常可產粟一石半,上熟可四倍,即六石;中熟可三倍,即四石半;下熟可一倍,即三石;小飢可收一石,中飢可收七斗,大飢只能收三斗。戰國時一畝,約當今畝的百分之三一・二。戰國時一石,約當今制的二市斗 。推算下來,可知戰國時一般年景下,今一市畝的田地約可產粟九斗六升多(市制,下同),最好的年成,可以生產三石八斗五升。李悝還談到,精耕細作的每畝可增產三斗,怠於耕作的則會減產三斗 (合今制每市畝增加或減少一斗九升多)。按今一市畝計算,勤耕和不勤耕的產量,要相差三斗八升之多。


    總的說來,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戰國以後,由於生產力的解放,農業生產是有較大發展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