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8|回覆: 0

[制度研究] 論戰國時期儒家的選舉說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4-12 1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學是以政治爲中心的。孔子思想的重點是禮樂制度,政治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側面,也是孔子思想在戰國時期發展的主要趨向。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史記・儒林列傳】),他們所關心、討論的問題,重點是社會的變革。  
    儒學的重點在禮,孔子認爲禮是『損益』發展的,儒家希望通過禮制的『損益』變革,對禮作新的解釋,實現社會的變革。
    禪讓、革命、王魯是戰國時期儒家關於社會變革而提出的幾種理論,儒家希望通過禮的變革來結束戰國時期的混亂,實現社會的有序。此外,儒家還提出選舉說,即通過選賢,使之成爲公卿大夫,甚至諸侯。儒家本來重視賢能,主張賢人政治。但是,戰國時期的儒家還提出了一種比孔孟荀更加激進的主張,認爲不但要選舉賢能,使賢能成爲卿相、士大夫,而且諸侯也要打破分封世襲,通過選舉而產生。這是儒家通過解釋傳統的射禮而闡發出的新思想。
    射禮本爲古代貴族的一種禮儀。楊寬先生【射禮新探】一文對射禮的起源及其形式有深入的研究。據楊寬的研究,射禮起源於『借用狩獵來進行的軍事訓練』,這種禮儀在西周、春秋時早已形成。這種起源于田獵的射禮,還具有選拔人才的目的。【周禮】有『射人』,也就是【儀禮・大射儀】的『射人』,他們除了掌管射儀之外,還兼管重要的人事工作,在祭祀、朝聘、出征、大喪等重要禮儀中負有重要的職責。楊寬指出,國家大事中有關人事的事務都由射人安排調度,這是『因爲射禮不僅在於軍事訓練和軍事教練,還要從中選拔人才。原來許多重要的武官,都是通過比射選拔出來的。因此,掌管射儀的官兼有考選人才的責任,並有調排人事工作的職務』。楊寬還引【漢官儀】和【漢書・百官公卿表】,說明秦漢時期僕射的職掌還是沿襲古代『射人』的職務而來。
    由此可見,射禮具有選賢的目的。但是,【禮記・射義】對射禮的解釋卻是,通過射禮不但要選拔一般的人才,而且最主要的是,諸侯也要通過射禮來選拔。【禮記・射義】: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
    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爲諸侯也。射中則得爲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爲諸侯。
    射者,射爲諸侯也。是以諸侯君臣盡志於射以習禮樂。
    與我們這裡的討論相關的是『射侯者,射爲諸侯也』這種對射禮的解釋。也就是說,射禮當中射侯的『侯』(即箭靶子)與諸侯的『侯』之間的關係。
    楊樹達先生認爲諸侯的『侯』就是由射箭用的『侯』而得名。楊樹達先生指出,『侯』字在甲骨文中『蓋象射侯張布著矢之形。蓋草昧之世,禽獸逼人,又他族之人來相侵犯,其時以弓矢爲武器,一群之中,如有強力善射之士能保衛其群者,則眾必欣戴之以爲雄長。古人質樸,能其事者即以其事或物名之,其人能發矢中侯,故謂之侯也。【禮記・射義】曰:「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射侯者,射爲諸侯也,射中則得爲諸侯,射不中則不得爲諸侯。」鄭康成注【周禮・司裘】曰:「所射正謂之侯者,天子中之則能服諸侯,諸侯以下中之則得爲諸侯。」此皆後世演變之說,非復初義,然諸侯之稱源於射侯,則猶存古初命名之形影也』(【矢令彝三跋】,【積微居金文說】卷一)。這種說法肯定了諸侯與射侯之間的歷史淵源關係。
    徐中舒先生則認爲,侯甸的『侯』起源於斥候,古代各國邊疆有斥候的官叫『候』,『侯』和『候』古通用。徐中舒先生說:『侯爲斥候,侯候古字通用,古代斥候,必在邊疆。故【周語】單襄公見候不在疆而斷陳之必亡。……最外邊疆爲侯服。侯田在邊外,故【盂鼎】稱「殷邊侯田」。又甲骨所稱周侯崇侯紀侯杞侯亦在邊疆。』(【井田制度探源】)這種說法否定了諸侯與射侯之間的關係,認爲諸侯之義起源於古代的斥候。
    楊寬先生認爲,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並對以上兩種觀點作了綜合。楊寬認爲,諸侯的侯應該是由『候人』的『候』發展擴大形成的。『候人』原是邊疆上的偵查和守衛隊長,他們帶有全副武裝,也兼任國賓的接待人員,負有邊疆地區防守和治安的責任,因此實際上已成爲邊疆地區的統治者。諸侯的『侯』 很可能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這是採用了徐中舒的觀點。楊寬又指出,這種『侯』原是邊疆地區的偵查和守衛隊長,是一種重要的武官,最初可能是通過射『侯』的比賽而挑選出來的。這個意思又與楊樹達相同。(【『射禮』新探】)我們認爲,楊寬的意見綜合了楊樹達和徐中舒兩位學者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一些。他們的這些觀點,探討、梳理了諸侯與射侯之間的歷史淵源,對於我們這裡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據前輩學者的研究,諸侯的侯在字源上與古代射箭所用之侯有一定關係,但商周以來的諸侯,顯然不是由射禮的『射爲諸侯也,射中則得爲諸侯』而來的。即使肯定射侯之侯與諸侯之侯二者淵源關係的楊樹達先生也指出,從射侯引申出選舉諸侯之意,這是『後世演變之說,非復初義』。楊寬先生也認爲【射義】所說的『天子以射選諸侯』『該是一種誇大的說法』。但是,我們認爲,【射義】對射禮的解釋並不是簡單的『誇大』或『誤讀』,而是一種在特定思想背景下的新的解釋。如果單就射禮以及【射義】的解釋來看,可能顯得有些突兀,或者有些『誇大』,但是把它放在戰國中後期儒家思想發展的脈絡當中來看,那麼它的思想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射禮的本義在於選賢。【射義】所說的通過射禮來選拔諸侯、卿大夫,就是由此發揮而來的。從商周歷史來看,諸侯都是由於血緣或軍功受封而得,從來沒有通過『選』而成爲諸侯、卿大夫。中國古代實行的世官制,已是基本的歷史常識。因此,【射義】所說,既不符合商周時期的歷史,也不是遠古氏族民主制的遺存。【射義】『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是戰國中後期儒家的新說,把這種觀念放在戰國中後期儒家思想發展的脈絡當中,與戰國時期儒家所講的禪讓、革命說聯繫起來,就會明顯地顯示出它的積極意義。儒家並不主張廢除分封諸侯制,秦統一後博士淳于越還依然主張要分封子弟爲諸侯。但在戰國時期,一些儒家學者在不廢除分封制的前提下對它作了一些改革,把分封與尚賢相結合,創造出了通過選舉而成爲諸侯的新說。
    按照【禮記・射義】的說法,卿大夫也應由選舉而產生。而【公羊傳】的『譏世卿』恰好也正反映了這種思想主張。
    【春秋・隱公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公羊傳】:『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稱尹氏何?貶。曷爲貶?譏世卿。世卿非禮也。』
    【春秋・宣公十年】:『齊崔氏出奔衛。』【公羊傳】:『崔氏者何?齊大夫也。其稱崔氏何?貶。曷爲貶?譏世卿,世卿非禮也。』
    【公羊傳】的『譏世卿』即反對世卿世祿的官僚制度,也就是說,應該通過選舉讓賢能之人擔任卿大夫。【Y梁傳】也有相同的主張。世卿世祿曾是漢代今文學和古文學爭論的一個焦點,這個問題和王莽的專權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又和漢代的政治鬥爭聯繫在一起,成爲複雜的學術和政治問題。這個問題這裡暫且不論。但【公羊傳】和【b梁傳】所主張的『譏世卿』,是和戰國以來儒家的主張是一致的。換句話說,漢代經學中的今文一派所主張的『譏世卿』,除了有漢初特殊的時代背景(如漢初的『布衣將相之局』)之外,在思想傳統上可以說是直接繼承了戰國以來的儒家思想。
    戰國時期儒家關於通過射選而成爲諸侯的選舉說,以及有關政權轉移的革命、禪讓、王魯等思想,都是很激進的主張,與過去通常所理解的儒家有很大的差別。戰國時期的儒家對於社會變革,確實提出了一些特別的甚至激進的看法,反映了儒家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主張和政治哲學。我們把這些思想匯集在一起,可以看出儒家對於社會的變革、對於結束諸侯爭霸的現實,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這些理論雖然沒有一條在社會中變爲現實,但它們都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對於重新認識儒家,有很大的價值。
  作者:劉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