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8|回覆: 0

[論史] 庇肼啦晃さ惱治危機(3)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7-20 1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
不過,就在呂不韋免相的同一年,嬴政與母親的關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怒氣衝天的嬴政聽了一位叫做茅焦的齊國人的勸告,陡然回心轉意,親自到雍城去見母親,將她接回咸陽,重新居住於甘泉宮。【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這件事情的:  

   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這段記載,作為文學故事來讀的話,可以理解為作者在情節推進中製造的戲劇性轉折,是一波三折的起伏式敘事手法。這段記載,作為歷史來讀的話,則很有些不可思議,使人懷疑這段紀事的真偽和可靠性。作為歷史偵探,我們自然要問,這位齊國人茅焦究竟是什麼人,他為什麼會在敝亂後出現在秦王嬴政身邊?茅焦勸諫嬴政的理由,不過是母子之間應當和睦相處的簡單道理,怎麼會扯到諸侯各國背叛秦國的外交大事上去?嬴政聽了這幾句話之後,又怎麼會怒氣全消,幡然醒悟,立刻前往雍城迎回母親?  

   5 茅焦勸秦王的歷史意義  

   追究起來,【秦始皇本紀】的這段記載,是司馬遷根據戰國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改寫的。這個戰國故事的原型,可以從【說苑】的類似故事看得出來。【說苑】所記載的這個故事非常詳細,我們簡要地轉述如下:  

   嬴政驅逐母親以後,下令說,有敢以帝太后的事情勸諫的人,一律處死。據說,拼死來勸諫的人有二十七人,都被一一處死了。就在這個時候,來了第二十八個人,自稱齊客茅焦,有事請求秦王接見。嬴政命令侍衛問道:『是不是為太后的事情?』茅焦答道:『正是。』嬴政又命令侍衛問道:
   『有沒有看見宮門外的死人?』茅焦答道:『看見了二十七個。臣下聽說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二十七人二十七星,現在差一個,特來補足滿數。請趕緊去報告秦王,臣下不怕死人。』  

   嬴政聞訊大怒,下令準備好煮人的大鍋,按劍而坐,傳令讓茅焦進來。  

    茅焦進到殿上,不慌不忙,對秦王施禮說道:『有關人的死生、國之存亡的事情,都是歷代聖王急於想知道的,不知道大王想不想聽一聽?』秦王說:『此話怎麼講?』茅焦回答說:『陛下有狂悖的行為,難道自己不知道嗎?』秦王冷冷答道:『倒是想聽你說一說。』茅焦嚴正地回答道:『陛下車裂假父保有妒忌之心;殺死兩位弟弟,有不慈之名;將母親遷徙到雍城а艄,有不孝之行;刑殺勸諫之士,有桀紂之治。如今天下都知道了,紛紛疏遠秦國。臣下實在是擔心秦國將會為此而衰亡,陛下也會為此而有不測的危險。我的話完了,請陛下處死我。』  

   茅焦於是解開衣服,準備接受烹煮之刑。這時候,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嬴政走下殿來,用左手扶起茅焦,用右手揮開準備前來捉拿茅焦的人說:『一切都免了,先生請系上衣服,我願意聽從先生的。』  

   嬴政當即尊茅焦為『仲父』,授予上卿的爵位。事後,他立刻啟動車駕,千乘萬騎,親自到雍城а艄迎接母親歸還咸陽。  

   被迎回咸陽的帝太后,在宮中設置酒宴招待茅焦。酒席上,帝太后感慨萬端地對茅焦說:『將扭曲扳直,從敗亂中復生,安定秦國的社稷,使我們母子得以再次相會,都是您茅君的力量。』  

   比較這段故事和【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史記】的歷史世界是如何編撰的。對於敝亂這一段歷史,司馬遷掌握的材料並不多,除了秦國史書上的一些簡略記載外,餘下的就是一些戰國故事了。對類似於【說苑】所載的戰國故事,司馬遷站在歷史學家的立場上作了鑑別和選取。他將故事最聳人聽聞的部分,比如秦王一連殺了二十七人,茅焦是第二十八個,最吸引聽眾的部分,比如茅焦強硬地應對秦王,秦王又是如何戲劇性地走下殿來等等,都做了刪節,只保留了茅焦說秦王的話中,關於遷徙母親會引起各國背離,也就是會引發外交問題的部分。司馬遷的這種取捨和解讀是否恰當呢?  

   今天,我們可以站在歷史學的立場上做一個合理的鑑定:  

   一、司馬遷敏銳地注意到敝亂這件秦國政權中樞的內亂,是有國際背景的,因而,他選取了故事中對於帝太后的處置不當,會引起相關的外交問題的內容。但是,為什麼會引起外交問題呢?司馬遷沒有深入講,從我們今天的研究結果來看,也許他自己也不清楚。  

   二、茅焦是齊國人,自稱『齊客』。他是有齊國背景的人,在這個時候突然出現在秦國的首都,能夠直接請求謁見秦王,可見他不會是一般的人。合理的解釋是,他應當是從齊國來到秦國的使者,他以外國使者的身份面見秦王,站在秦國的立場上為秦王分析驅逐帝太后出京對秦國外交的影響。有了這個認識,茅焦的話就便於理解了。  

   三、我們知道,敝亂,前前後後涉及三個外戚集團之間的興亡,以夏太后為首的韓系外戚,以帝太后為首的趙系外戚,以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他們都與各自的出生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敝亂結束後,韓系外戚被消滅,趙系外戚也瓦解了,只剩下楚系一家。這種楚系外戚一家獨大的局面,不但會引起韓、趙,也會引起齊國的不安。這種內外交錯的利害關係,應當就是茅焦所說的『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的背景。  

   四、故事的最後,有帝太后感謝茅焦的話:『將扭曲扳直,從敗亂中復生,安定秦國的社稷』。這句話,是說嬴政迎回母親,是將被扭曲的事情矯正過來了,將敗亂的事情恢復過來了,秦國的政權由此而安定下來。這句話,是針對該事件對秦國內政的影響而言的。非常遺憾,司馬遷沒有採用這句話。這就是司馬遷的疏漏了,他未能理解這件事情對於秦王嬴政安定秦國內政的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呢?  

   敝亂結束後,楚系外戚一家獨大,這不符合秦王嬴政的利益。嬴政是帝太后的兒子,他從趙國來到秦國,以母家而言,他與趙系外戚最親。養祖母華陽太后權高位重,楚系外戚勢力強大,對他來說,應是如芒在背的事情。母親與祖母不和,趙系外戚與楚系外戚爭權,嬴政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如今楚系已經一家獨大,再對母親嚴厲處罰,不單是處置親族關係不當,更可謂是犯了政治上的忌諱,過於依附一方,將會失去獨立自主。正是基於這種憂慮,嬴政在茅焦的開導下,終於克制了感情上的衝動,冷靜下來,採取了合於理性的政治行動,迎回母親帝太后,平衡了與養祖母華陽太后的關係,對過於強大的楚系外戚作了一定的牽制。  

   也正是出於這種考慮,嬴政對被流放到四川的鋇募頁濟牽不久也做了寬大的處理。【秦始皇本紀】記載說,十一年九月,『復鄙崛飼ㄊ裾折保對他們作了租稅徭役的減免。
  
    敝亂的真相,因為史書的失載和世人的誤解而成千古之謎,秦始皇的人生,也由此而更加撲朔迷離。撲朔迷離的事情之一,就是受命主持鎮壓敝亂的三位大臣的命運。  

   敝亂爆發時,接受秦王嬴政的命令處理平叛事宜的有三位大臣,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敝亂平定以後,呂不韋受到事件的牽連,被免相貶斥出京,後來自殺身亡。呂不韋的這種結局,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因為他與帝太后有曖昧關係,又是送苯宮的策劃人。  

   不過,敝亂平定以後,有一件事情卻是不好理解,這就是與呂不韋一道接受王命主持平叛的另外兩名大臣昌平君和昌文君,在事後卻幾乎從歷史上消失,史書上沒有留下事後的相關記載。

   我們前面已經講到,敝亂的真相和實質,是以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與以帝太后為首的趙系外戚集團之間的鬥爭,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華陽太后的親信,按照常理常情考慮,在叛亂平息、楚系外戚勝利以後,他們都是應當受到褒獎和升遷的人物,應當在事後的秦國政壇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史書中有更多的記載。奇怪的是,與常情常理相反,他們卻從史書的記載中消失了,這不能不說又是一樁歷史之謎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