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鳳凰網 上面從史料角度談論了巨鹿之戰的流程,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一些名將在遇到章邯類似戰局的時候所採取的策略來探討這個問題。
大西庇阿在扎馬戰役之前,盧古魯斯在提格拉諾克塔,凱撒在阿萊西亞,拿破崙在1796年北意大利戰局,曼施泰因1942年在克里米亞都碰到過類似章邯的戰局,之所以選擇他們的戰例,是因為他們是公認的名將,他們所採取的策略最具備代表性。
大西庇阿是羅馬名將,曾在扎馬會戰擊敗了西方四大名將之一的漢尼拔。大西庇阿於公元前204年登陸北非,連戰連捷,轉眼就要圍困迦太基的首都迦太基城,這個時候漢尼拔率領部隊從意大利回來了。為了避免腹背受敵,西庇阿果斷的放棄了圍城的打算,向他的援軍靠攏,退到迦太基人的產糧地區,吸引漢尼拔前來扎馬決戰。
盧古魯斯是本人十分喜歡的羅馬將軍,他不僅將略一流,難得的是人品一流、長相一流,絲毫不比凱撒、西庇阿等人遜色。公元前69年,他圍困了亞美尼亞的首都提格拉諾克塔,亞美尼亞國王不甘失敗,糾集了大量部隊處於他的外圍,不少頗有韜略的人建議國王暫時不和羅馬人交鋒,而利用騎兵的優勢切斷羅馬人的補給(與英布的作用何其相似,注意,這裡說的是騎兵,也正印證我前面所猜測的英布所部的軍隊成分)。但是國王很難容忍他經營良久的都城就這麼被羅馬人攻取,而且他認為羅馬軍隊不是他人數眾多的大軍的對手,決意開戰。盧古魯斯召開軍事會議,有的將領認為他應該率領全軍前去迎戰,有的將領認為他不應該放棄圍城,因為城內還有大量的敵人,於是盧古魯斯使用三分之一的部隊圍城,防止城內敵人衝出來,三分之二的軍隊去迎戰亞美尼亞國王,鏖戰之後將國王擊敗。【希臘羅馬名人傳】
凱撒圍困阿萊西亞,城裡有敵主帥維欽格托列克斯的2萬多守軍,城防堅固,城外有10多萬高盧聯軍,凱撒自己有7萬軍隊,這個時侯,城內的糧食已經消耗殆盡,凱撒的目標是城內的維欽格托列克斯,因為正是他聯合了高盧人來對抗羅馬,沒有了他,高盧人可能繼續一盤散沙。面對這個情況,凱撒圍着該城造了兩道防線,一條對內一條對外,自己也儲備了一個多月的糧食,利用羅馬人在土工作業方面的絕對優勢,以阻擋兩面的高盧烏合之眾,維欽格托列克斯最終因為糧盡而投降。
拿破崙在1796年在北意大利圍困曼圖亞要塞的時候,該要塞雖然很堅固,可是因為地形的原因,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將城內兵力堵住,正因為如此,拿破崙每次都是用約四分之一兵力封鎖該要塞,然後集中主力進攻對方的援軍,如此數番,打敗對手強大的援兵達到四次之多。
曼施泰因1942年在克里米亞的戰局與拿破崙的形勢頗為相似,雖然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中的兵力和他相當,但是他們缺乏機動兵力,突出要塞作戰的兵力不會很強,於是曼施泰因用少量部隊堵住了要塞部隊,集中主力與對方的強大援軍交戰。
不難看出,章邯做出的選擇,應與盧古魯斯、拿破崙、曼施泰因的選擇最為類似。他不會像西庇阿那樣後退,因為巨鹿已經接近攻陷,放棄就等於功虧一簣了,而且他認為他自認有足夠的信心擊敗項羽的援軍。他也不會做出凱撒的抉擇,因為他在土工作業方面根本談不上優勢,而且他的補給線處於項羽的進攻之下,如果採取凱撒的策略,等於坐等斷糧。
所以,項羽要想打敗秦軍,必須首先擊敗外圍的章邯。不打敗章邯,何談圍王離呢?
從技術上看,先圍王離不大可能,須知王離兵多,楚軍則是新敗之軍,而且是大敗。要圍困王離,項羽得需要多大一支部隊呢,在章邯眼皮底下,難道允許項羽進行土工作業?
從戰術上看,假如是先圍王離,項羽不是反倒處於腹背受敵的位置了麼?項羽本來就沒建立補給線,破釜沉舟,隨身只帶了三天的糧食,全靠就地補給,腹背受敵的話,章邯只要在其外圍建立一條防線就足夠困死項羽。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人認為項羽只帶三天糧食是想在三天之內打敗秦軍,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首先,項羽本來就沒多少糧食可帶,『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其次,他是打算渡河之後在趙地就地補給,『引兵渡河因趙食』。因此,完全談不上項羽孤注一擲到了想只用三天擊敗秦軍的地步。
從戰史上看,我們也沒看到盧古魯斯、拿破崙、曼施泰因的圍城部隊反倒遭遇對手圍困的。
我們在此反覆論證,無非是想說巨鹿之戰的步驟主要是按照【張耳陳余列傳】的記載來的。項羽先擊敗章邯,章邯軍隊受到重創,而且他連接黃河的補給線遭到破壞,只好引兵後退,一者收拾殘部,避開項羽的鋒芒,二者向新的地區轉移以獲取補給。
這個時候王離部隊就孤立了,在決戰之前,它既受到巨鹿城內趙軍的牽制,也受到巨鹿城北的諸侯聯軍的牽制,等到項羽擊敗章邯之後,項羽這才可能聯合受到勝利鼓舞的各路諸侯去圍困王離。王離所部這個時候形勢很為惡劣,不僅處於腹背受敵的地位,而且糧草消耗殆盡,後來項羽俘虜了王離,王離的大多數軍隊也就投降了項羽,涉間不肯投降,但是也無路可走,只好自焚盡忠。
可以說,王離被圍後被擊敗的線條是很明朗的,但是巨鹿之戰最為關鍵的戰鬥,即項羽擊破章邯的戰鬥,則是我們難以確切的知道是如何做到的,史書上對於這個過程的記載不過十幾個字,『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
在此我只能再次談一下自己的個人意見,章邯全軍雖然有30多萬之眾,但是在於項羽決戰的時候,他必須分出大量兵力給王離,可能需要分出三分之一強的兵力,因為王離的作戰任務也是很重的,他不僅要對付城內的趙軍,也要警戒城北的燕、趙、魏、齊聯軍,同時,在圍城作戰中的大量傷殘人員也需要交給王離看管。
項羽的總兵力,我們實在難以考證,在下只好根據經驗估算了。
亞歷山大大帝和漢尼拔的部隊,輕步兵與騎兵的總比率約為四分之一,這兩者一個比楚漢爭霸早一百三十年,一個與楚漢爭霸基本同時,應該可以作為我們估算項羽兵力的參考。
如果我們拿這兩者的軍隊來類比項羽的軍隊,項羽能派出2萬人馬的機動部隊,總兵力可能在八萬左右。
假如上述關於兩者兵力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項羽與章邯的決戰是一場八萬人對二十萬人的戰役。章邯占據人數的優勢,可是圍城幾個月之久,略有疲憊,同時此前被英布的軍隊屢次襲擊甬道得手,士氣也有所影響。反觀楚軍,雖然此前在項梁率領下曾經遭遇慘敗,但是英布的幾次進攻讓他們逐漸恢復了信心,同時,項羽冒着不成功則成仁的心態,破釜沉舟,拼死一戰。
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楚軍確實是沒有更多的選擇了,不打敗當前的秦軍,他們就沒有活路。各路諸侯紛紛被秦軍擊敗,假如不打敗秦軍,那麼秦軍將夷平巨鹿,掃盡巨鹿城北的諸侯聯軍,這各個擊破的形勢最後終將輪到楚軍。
宋留被五馬分屍的事情不時讓楚軍諸將心有餘悸,那種肢體被活活撕碎的感覺讓每一個人都不寒而慄。他們已經無路可退,背後就是黃泉之路。
最後,在楚軍主力過河之後,秦軍為了消除補給線上的威脅,章邯可能會主動前來尋找楚軍決戰,讓楚軍得以能夠選擇比較有利的地勢與有利的時機。
至於其它決定這場以少勝多戰役的因素,由於史料所限,在下則是無法知道的了。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勝利的呼聲響徹雲霄,項羽率領楚軍決定性的擊敗了秦軍主力,近百年來,六國軍隊面對秦軍的虎狼之師,從來沒有取得過這麼偉大的勝利!秦軍雖然被擊敗,但是章邯仍有20萬大軍,關中尚未被攻破,如果指揮不當,六國各自為戰,秦軍仍有可能將六國義軍擊敗,為了徹底推翻秦王朝,六國諸侯、諸將於是推舉他做各路義軍的聯合統帥。
年僅27歲的六國聯軍統帥項羽,可以說如彗星般崛起,如此年輕卻取得如此大的聲望,大概也只有拿破崙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能與他相提並論。僅僅兩年前,他還是個平民,只是有個名將之後的名頭而已。論家世,他與東方大地上有幾百年根基的六國王族相比只能望塵莫及;論影響力與號召力,他遠遠比不上早有豪傑之名的張耳、劉邦、陳余、陳嬰等反秦義軍領袖;論年紀,他在義軍領袖中也只能算子侄輩。他能做上聯軍統帥,只是因為聯軍想藉助它的統帥才能推翻秦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