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来源: 光明社区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司马迁对项羽的基本看法,他在编写《史记》时,以“在权不在位”之名把项羽列于本纪一系;在《项羽本纪》中处处流露出对项羽的赞赏和敬佩之情。项羽还没出道,就说要“学万人敌” (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兵法));面对扬威巡游的秦始皇,他站在观看的人群中说:“彼可取而代也”( 他的位子我可以取而代之!)在记述反秦之钜鹿一战时说:“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项羽便领全军渡过漳河;渡河之后,把船只全部沉没,锅甑全部敲破,房屋全部烧掉,仅保留三天的粮食,以向士兵表示,不胜则死,没有退路;士卒乃无一人有退返之心。于是楚军一过漳河,便围住了王离,与秦军战,九战九胜,并阻断了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虏获了王离;)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大战之时,楚兵勇冠诸侯。诸侯军前来救赵兵到钜鹿者,有十多个营垒,都不敢出战。项羽兵攻击秦军时,各诸侯军都躲在壁垒之上观望。而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勇猛向前,呼喊叱咤,声震天地。诸侯军即使躲在壁上观望,都无不人人恐惧,惊骇万分)。把项羽勇猛神威的英雄气概刻划得淋漓尽致。他评价项羽说:“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然而项羽并没有尺寸之地,却乘势起事于田野之中,三年间,竟能成为五国诸侯的统帅而灭秦!是时威服诸侯,裂土而封王侯;政事由项羽出,自号‘霸王’;位虽未能终久,而近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之人物啊!)当然,他也严肃地指出了项羽的过错和无知,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项羽因功骄矜,惟信一己之智能,而不师法古人;以为霸业已成,要以武力征管天下,仅五年就致亡国,本人也身死东城,还不觉悟,不检讨,实在是大错特错!却说:‘是天要亡我啊,不是用兵之过。’岂不是大谬吗!”)但总的来看,项羽在司马迁的眼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而对刘邦的评价,虽然他当时处于刘氏王朝之中,但仍然不很客气,说刘邦是“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对公所中的吏人,无不加以轻侮,且好酒好女色。) 萧何也说他“固多大言,少成事。”(刘季这个人说大话很多,能作成的事很少。)他因公羞到咸阳,看到皇宫的威仪盛势时,竞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啊呀!大丈夫在世应当这样过日子啊!)后来他取得天下登上了皇位,竞大言不愧地对他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早先,大人常指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二哥刘仲殷勤用力。如今我成就的产业,和二哥刘仲相比,看是谁的多?)《高祖本纪》他一心想着的是如何出人头地,如何作威作福。而且,刘邦还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有一次他与项羽交战,项羽把他父亲推出去说要烹了,他竞然说“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G羹。”(你如果一定要烹杀父亲,则请你分给我一杯羹!)《项羽本纪》根本就不把父亲的生死放在眼里。还有一次,他被项羽的军队追赶,十分危急,为了逃命,他竞抛弃自己的一对亲骨肉;他的部下夏侯婴几次救起被他抛弃的儿女时,竞要杀夏侯婴。“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河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汉军进军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汉王兵败不妙,乘车马急速逃跑。半路上遇上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随将夏侯婴把他们救上车来。马已跑得十分疲乏,敌人又在后面紧追,汉王急得没办法,好几次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但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孩子抱上来,一边赶着车子,一边放慢车速,让两个孩子抱紧自己,才驾车奔驰。汉王为此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最终还是逃出了险境,把孝惠帝、鲁元公主安然无恙地送到了丰邑。)《樊郦滕灌列传》可以说,虽然刘邦战胜了项羽,登上了皇位,但在司马迁看来,他始终是一个薄情寡义、自私自利的小人。
如果站在较高的角度来评价这两个人,则项羽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战术家、蹩脚的战略家、幼稚的政治家,并且心地善良(对亲人、朋友)但又很残忍(对敌人)。作为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在钜鹿之战中表现得非常透彻,他的动作,他的神勇和威猛,在当时各路诸侯中,无人可比。“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召见各诸侯将,诸侯将进了辕门,都跪倒在地,膝行向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本纪》作为一个蹩脚的战略家,他的战略决策确实大差。由于他本身是一位英勇无畏的猛将,当时无人敢与他单独对阵;因此,在他看来,武力可以胜敌,可以解决一切,所以他只知道勇猛作战,不懂得长远决胜之道。在取得反秦完全胜利之后,他原本在诸侯中具有绝对的威势;但他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因素,驾驭各路诸侯,而是在刘邦集团的操拨之下,东战西挡,顾此失彼,弊于奔命,最后垓下一战,竞全军复没,自刎而亡。作为一个幼稚的政治家,其实他根本就不懂政治。首先,除了秦王朝之外,他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因而使刘邦在几次险境中得以逃脱。再是他没有果断的政治手腕,在鸿门宴中,原本已作好了充分准备,要在宴席中斩杀刘邦;但他在谎言说动之下,轻易地放走了刘邦,并把自己安排在刘邦营中的奸细也透露给刘邦,至使“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沛公回到军中,立刻斩杀了曹无伤)《项羽本纪》刘邦可没有他那么本份。而且他与刘邦对战时,一般来说是胜多败少,但他在取得胜利之后,不是乘胜追击,置敌人于死地,而是多次放过机会,让刘邦得以逃脱。三是轻信敌人的甜言谎语,经常被政治对手的假象所蒙蔽。战争进行到后来,项羽也认清了他的真正敌人是刘邦;但在和刘邦取得和约之后,竞完全放松了警惕,引兵东归,被刘邦突然反击而遭到彻底失败。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结果呢?首先是项羽出道太早,没有人生经验和政治阅历。他24岁带兵反秦,26岁就成了各路诸侯之首,直到他战败自刎,也不过是31岁!再者他是楚国名将之后,遗传着一种武门将风,即对敌人残忍,对亲人慈善,但他又认不清真正的敌人和真正的朋友。在反秦战争中,经常出现屠城或斩杀战俘的现象,把敌方城池中的老百姓和普通士兵也当作敌人加以杀害,使得他渐失人心。但在和刘邦的作战中很少屠城或杀战俘,而刘邦则在和项羽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时却屠城父,追杀项羽斩首8万。另外,高贵名门的出身,使他沾染了一股自负之气,听不进旁人的意见,自身决策不精,故连连失误。这几宗不足,特别是年轻气盛,轻敌好战,断送了他的事业和政治前途。
对于刘邦而言,他没有项羽那样尽出过失。由于他出身于布衣,没有高高在上之态,能平易近人,善于与人交往,也能听从别人的建言。他出道得晚,出道之前还做过亭长那样的小官,有一定的政治阅历。47岁举兵反秦,与项羽对决时已经50岁了。虽然他不是什么出色的战术家,更谈不上战略家,但他知道别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因而他善于捏拿自己,把握时度。在力道不足时,他低调做人,善于伪装,蒙蔽对手。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在他没有战败对手之前,他能把一大批人才网罗到自己的身边,而且特别善于把项羽手下的人才到自己一边来,韩信、黥布、彭越等名将都是从项羽手中过来的,为他最终战胜项羽发挥了关健性的作用。然而他绝对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流氓,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他会高官许愿,厚赏晋爵,招得你为他卖命。他初与项羽对垒被打败时,就放言说谁能与他共图大事,他就与谁共治天下。“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汉军到彭城,又打了个败仗。回到下邑,汉王下马休息,蹲在马鞍上问道:“我想捐弃函谷关以东所有的土地给天下壮士,谁能与我共图大事?”)《留侯世家》垓下一战,开初打得并不顺利,他被楚军大败,退守城中,深堑自守;而韩信、彭越等不从约。他就听从张良的建议,厚封重赏土地,吸引得韩信、彭越等各路诸侯相帮,才彻底战胜项羽。“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Y城与彭相国。’”( 于是汉王派使者告诉韩信和彭越说:“你们发兵来合力攻楚。楚破之后,自陈地以东,到海边为止,都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为止,都给相国彭越”。)《项羽本纪》不要你的时候,他就处处设防,恐你有变;对于那些能动摇他统治基业的人,不管你有没有反叛行为,或有没有反叛之心,他都要加以斩杀,以绝后患。凭心而论,韩信、彭越、黥布等人胸中并无大志,只要能够封个官侯也就满足了;而当时人们也普遍主张象周初那样,设立诸侯国,他们三人顶多希望当一个诸侯王罢了;不是刘邦处处相逼,他们绝不会走向谋反之路。项羽一破,刘邦就夺去韩信的兵权,把他从齐王列为楚王。(当时齐王的位置比楚王更重要,权力更大)“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项羽被打败之后,刘邦乘韩信毫无准备,夺去了他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淮阴侯列传》后来又借信韩信谋反,把他降为淮阴侯,且留置于京中,不得到任上去,终于把他逼反;然而,韩信最终都只是心里想反,没有实际上的谋反行为,但还是被刘邦的老婆吕后杀了。黥布因恐于韩信的被杀而谋反,彭越更是因一点过失而被杀,此三人都不是因为有罪而该杀,而是因为不能留而该杀。“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吕后向皇上刘邦陈述说:“彭王越是豪壮的勇士,如今把他流放到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 而此三人的被杀,把那些心怀二心的人都逼上了反路,也当然地被刘邦一个个加以杀灭。不仅如此,就是他的亲信,他也不放心。萧何是和他在沛上一同起事的人,并诚心诚意地帮助他成就帝业;但因萧何为人宽厚仁慈,久居关中,深得人心;刘邦为此深为顾忌,“畏君倾动关中”(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黥布谋反,高祖统军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何在一手下人的劝说下,不得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史记・萧相国世家》,自废名誉,引得高祖对自己的惩罚,以求身安。而项羽,虽不能相用,但不会因疑杀人,更不会随便杀有功之人。
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登上了皇位。就一般历史事件来说,并没有它的特殊之处,胜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变化的一般规律。然而,站在历史的高处来看,刘邦和项羽却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方向。当时天下人苦秦,并都参加了激烈的反秦战争,分封建国是当时一般人的普遍想法。刘邦手下第一名臣张良也主张封侯,曾一度离开刘邦回到韩王那里,只因项羽把韩王杀了,才回来继续帮助刘邦。就是刘邦本人,在他还没有占领天下的时候,也赞成韩信因功封王的说法。而项羽是这一思潮的总代表,在推翻暴秦之后,就大封各路诸侯,并自封为西楚霸王,统领各诸侯国,实行周初那样的政体。而刘邦却全面继承了秦始皇的衣钵,在取得天下之后,即刻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刘氏极权王朝,因功封王也变成了非刘不王。
有人会说,项羽分封诸侯是裂土封疆,是把国家引向分裂。果真是如此吗?我们来对此作点探讨。
我国从公元前822年开始,就有了史官,负责记录国家的各项大事,形成文字档案,这些文字档案历代由史学家率心整理,形成记载历史的史书,成为后来研究历史的基本证据。公元前822年之前,虽然没有由文字档案所形成的史书,但《尚书》、《史记》这两部书补充了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此书中都有反映,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主要资料。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知:大禹以前,国君由公推禅让产生。如尧帝年老时,就召集四方诸侯,征求谁能代替他登上帝位,说“明明扬侧陋。”(不管是高位权贵,还是民间下人,只要他确实贤能高尚,就让他登帝位吧!《尚书・尧典》)而不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自禹的儿子启开始,虽然国君转向世袭制,但国君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和归附关系,诸侯是受封制,而不是委任制;某地一旦受封,则属诸侯领地,由其子孙世袭;诸侯内部的事,一般由诸侯自已管理,不必告知国王。国王和诸侯之间互相依存,共商国事,重大的事情都是在和诸侯协商后实施的。“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达四德。”(舜到文祖庙,和四方诸侯之长共商国事,开明堂四门宣布教化,明察四方政务,倾听四方意见。《尚书・尧典》)周武王曾问政于箕子,提到遇有疑难之事时,箕子回答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谓大同。”(假如你遇有重大疑难问题时,首先,你自已要认真考虑周全,然后和卿士商量,再和庶民商量,最后问及卜筮。你自已同意,龟卜同意,筮同意,卿士同意,庶民同意,这就是大同。《尚书・洪范》)如果国王荒淫昏庸,暴虐无道,则国中其他人可以处置国王,诸侯也不来参拜。“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帝临政三年,昏乱暴虐,违背汤王法度,败坏德业,因此,伊尹就把他禁闭在汤的墓地桐宫。此后,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朝会诸侯。…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把他迎回,朝政也交还给他。)“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自中丁帝以来,废除嫡长继位制,可以拥立诸弟兄及诸弟兄的儿子继位,使其中有些人为了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于是诸侯也没有来朝见了。)《史记・夏本纪》商以前,国家更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性质,各诸侯国的国君不一定是夏王朝或商王朝国王的家族,大部分应该是各地的部落首领。现在流传下来的历史小说《封神演义》也有800诸侯助武王攻伐纣王之说。到了周朝,才开始分封建国(这是封建一词的真正起源),各主要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王的家族,或立有大功的大臣,如当时的开国功臣姜尚就被封为齐国的诸侯。诸侯分五序(公、侯、伯、子、男五个层次),赏受着不同的侍遇。但这时,国家大事仍然由国王和各诸侯共同管理,只是到了春秋以后,特别是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国才不受王室管制。由此可知,先秦时期的政体基本上是一种共和政体,特别是商以前,还是一种民主共和政体。而尧、舜时期更是儒家所推崇的大同世界。从尧、舜、到夏、商,周,我国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统一的时间也很长,前后近2000年(夏400年,商600年,周朝从开国到周平王迁都以前也有200多年,春秋时期,人们同样尊周室为天子,就是战国初期,人们还分天子和诸侯王,只是后来秦庄襄王把周王室灭了,才使天下无主),其中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个朝代。在这种共和政体中,人们只要尊循一定的道德要求,思想行为并没有大多的禁固和阻力,可以健康自由地向各方面发展,加上当时儒家思想的普遍盛行;因而在先秦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就出现了超前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高度文明的发展时期,在文化方面更是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也就成了我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反观秦始皇以后的极权政体,表面上看,好似统一强大,而实质上,禁固人们的思想行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而权利的争斗,更是使社会经常陷入混乱之中,陷入不断改朝换代的怪圈当中,因而在后来的极权社会里,一个朝代时间最长的也不过是三、四百年,少的几十年,或十多年,秦始皇以极权建国,抛弃一切道德和仁爱思想,其政权仅存续15年。因此,说项羽裂土封疆,把国家引向分裂,是根本说不通的。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在楚汉争斗中,项羽战胜了刘邦,建立象周初期那样的共和政体,使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由的、健康向上的、人智得以高度发挥的气氛,并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前发展,实现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则会大大加速我国社会文明的进程。而刘邦战胜项羽的结果,是传承着秦始皇的极权政体,并延续了2000多年,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带来的灾难和伤痛则罄竹难书。因此,秦始皇创立极权政体,刘邦继承延续极权政体,他们两人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台上;而项羽的悲剧,则是当时社会的悲剧,更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asdgxw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