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文明網 開國皇帝偃武修文提高文人地位
長期穩定促使文化大發展
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發展不平衡是北宋一大特徵,也是北宋沒有成為強國的重要因素。北宋在軍事上『積弱』,在經濟上『積貧』,但在文化和科技領域卻創造出許多輝煌的成果,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繁榮、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之一,在中後期還呈現了文化大家『井噴』的罕有現象。
北宋文化繁榮、科技發達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宋初宋太祖趙匡胤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後來的繼承者無不謹守『祖宗法度』,使社會風氣從五代時的重武輕文變成重文輕武,文人地位迅速提升;二是北宋擴大取士規模和取士途徑,使各路文化精英通過科舉考試脫穎而出,步入政壇,成為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北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社會穩定,為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軍事『積弱』經濟『積貧』
科技文化登峰造極
北宋是個非常奇特和發展不平衡的時代。一方面,北宋雖然擁有龐大的軍隊,但軍事實力不強,與遼國和西夏對抗時長期處於劣勢。經濟上雖然十分繁榮,但北宋政府經常國庫空虛,入不敷出。由於北宋在軍事上『積弱』,在經濟上『積貧』,被歷史學家視為『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繁榮的朝代之一。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發明都出現在北宋,歷史學家黃仁宇說:『火藥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鐘,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在11、12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
同時,北宋的文學藝術也登峰造極,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的:『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無論文化人才還是文化成果,北宋都可以和歷史上任何時代媲美。北宋的皇帝文質彬彬,詩詞、書法、繪畫無所不通,有的還是藝術大家;北宋的文人士大夫知識淵博,出口成章,著述豐富;北宋的百姓讀書成風,舉止有禮。在『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位,北宋的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明珠,北宋還開創了理學,在哲學領域出現了『北宋五子』。北宋是文人得寵的朝代,是文化人的天堂,難怪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
宋太祖推行偃武修文
後人謹守祖宗法度
北宋中後期文化的大發展,其根本推動力在於建國之初趙匡胤定下的偃武修文基本國策。
在宋以前的唐末五代時期,軍閥爭霸,戰亂頻仍,斯文掃地。掌握軍權的藩鎮橫行天下,人們普遍認為『文章禮樂』無益於時,形成了重武輕文的社會風氣。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為避免重蹈五代時期王朝更迭頻繁的覆轍,採用宰相趙普的策略,實行偃武修文,通過『杯酒釋兵權』,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國家等措施削弱武將權力。
接着,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大力推行文官制,並通過擴大科舉規模吸收大量文人進入政府,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建立由讀書人執政的朝代。
宋太祖、宋太宗的偃武修文措施被後來的繼承者奉為不可更改的『祖宗之法』,宋真宗和宋佳宗都是祖宗法度的模範繼承者。宋神宗授權王安石實施變法,主要是針對經濟和軍事領域,對偃武修文國策並沒有觸及,到北宋晚期,朝廷的文官隊伍空前龐大。
在個人文化修養方面,北宋皇帝人人都會舞文弄墨,吟詩作對。宋真宗不懂軍事,但在文學藝術方面造詣頗高,其書法成就有人認為比宋徽宗還要高。敗國皇帝宋徽宗自幼酷好詩詞書畫,是一位詩詞書畫並精,山水、人物、花鳥兼善,在文學藝術領域無所不通的『皇帝藝術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於皇帝的力體身行,北宋形成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文化領域全面發展,碩果纍纍。
取士途徑和規模擴大
文化精英脫穎而出
人才是文化繁榮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北宋『修文』大工程主要立足於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興於唐,完善於宋。北宋科舉制度在因循唐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取士途徑和取士規模,在考試內容和考試制度方面也進行了改革。
唐代科舉以進士科為主要科目,每次錄取人數只有二三十人,宋初每屆錄取人數和唐代差不多。宋太宗即位後,為補充朝廷文官隊伍,開始大規模增加錄取人數。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殿試,共舉進士109人,諸科及策者207人。後來,錄取人數繼續增加,北宋時期每屆錄取進士人數都在三四百名左右,使北宋文化界出現了人才濟濟的局面。
由於北宋健全科舉管理和考試制度,有效防止了徇私舞弊和權臣把持科場的行為,使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通過公平公正的考試進入仕途,同時也保證了取士的質量,把不學無術之輩拒諸門外,使絕大多數文化精英集中在政府機構。
北宋的考官基本上都是學富五車、文化修養和創作水平極高的官僚學者。如宋仁宗嘉v二年(公元1057年)的考試,擔任知貢舉的是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歐陽修,擔任權同知貢舉的王、梅摯、朝絳、范鎮也是北宋文學名家,而擔任點檢試卷官的梅堯臣是宋詩的開山祖師。這一屆各科共錄取899人,其中進士科錄取了388人。
蘇軾、蘇轍兄弟就在這一年考中進士,蘇軾考了第二名。據說,本來蘇軾應為第一名,因主考官歐陽修在閱卷時判斷失誤,以為能寫出這麼漂亮的文章定是自己的弟子,為了避嫌,便把該卷的名次放在第二,結果章衡得了榜首。宋仁宗看了蘇軾兄弟的考試文章後,極為欣賞,回到後宮還讚嘆不已,對左右說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
與蘇軾兄弟同榜中進士的還有曾鞏、曾布、曾牟兄弟及從弟曾阜一門四人,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協助王安石變法,官至宰相。北宋理學家張載、呂大鈞、程顥亦於此科及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