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9|回覆: 0

[論史] 宋代義利思想片論(7)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9-9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二) 永嘉永康學派的反傳統義利思想


    在兩宋時期另一個反傳統義利思想則源於宋代實學的興起。在兩宋時期,由於中國的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地步,因此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學術思想體系――以儒學為主,糅合釋、道而成的道學(或者理學)、心學。但是這種社會主流思想卻僅僅強調三綱五常,高談性命、天理等空洞虛無的東西。雖然受到宋代統治者的青睞,但是由於宋代的積貧積弱的時代特徵,使宋朝的統治者又不能依靠這些空洞思想來實現和達到增強國家經濟、軍事實力,抵抗北方半游牧民族侵略的目的。因此在一部分愛國的關心國是的士大夫中就產生了反對空談性命的功利實用之學。特別是在南宋,這種功利之學成為當時與朱熹、陸九淵二派,鼎足而立的有影響的學派[40]。正是由於功利之學的實用性,所以導致了其對義利思想的廣泛而又深入的探討,也正是由於功利之學的實用性,所以導致了功利之學義利思想的反儒家傳統性。在這裏我們主要介紹功利之學兩個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義利思想,一個是永康學派的陳亮,另一個是永嘉學派的葉適。


    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陳亮的經濟義利思想。陳亮的義利觀主要表現在他的欲望論[41]中。在陳亮看來,人慾是與生俱來的。『耳之於聲也,目之於色也,鼻之於嗅也,口之於味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42]『出於性,則人之所同欲也』[43]。這些表明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而這些都是由於人性決定的。但是陳亮有認為雖然人性決定了人的欲望,但是這些欲望的擴展是有一定限制的,這就是有一定的『節』。陳亮認為,這種『節』欲要依照封建制度下的『典』和『禮』來進行。他反對以個人的喜怒來決定人們欲望的滿足。在陳亮看來,人有欲望,屬於人的本性,是要滿足的,但是只能在維護封建秩序的範圍內來滿足,即在一定的制度約束下實現這一欲望。朱熹的利慾論與陳亮的利慾觀有着截然的不同,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而陳亮與其看法不同。陳亮雖然也把人慾看作『不淨潔』的,這與朱熹一樣,但是,他不主張滅人慾,而是主張由君主依據『典』和『禮』來『節』欲。除了陳亮的欲望論中涉及義利思想以外,在其王霸思想中也有所體現。關於王霸義利之辨,陳亮和朱熹進行過長期的爭論(翦伯贊,1964)。他反對朱熹只把三代說成合於王道、合於義,把漢唐以來數千年的歷史則一律否認是昏暗無道。他認為:『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44]。從陳亮關於王霸義利與朱熹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陳亮實用性的義利思想,即能夠使國家社會富強的『利』就是『義』的實用功利主義思想。


    其次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葉適的義利思想。葉適是宋代功利主義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貢獻遠遠超過當時功利學派當中的其他學者(胡寄窗,1981;葉坦,2000)。因此探討葉適的義利思想對了解整個功利之學特別是浙東永嘉學派都是有一定幫助的。由於功利主義是葉適經濟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葉適必然反對傳統的『貴義賤利』的主張。但是葉適走向功利主義是有一個過程。在他二十八歲是還認為『秦漢以還,習於功利雜伯之政,與群聖人之道不類』[45]。他還讚賞『談誼日不談利,計德而不計功』[46]的人,『可謂修潔博習之賢,亦足當卿大夫之選矣』[47]。可是七年之後,特別是在晚年就公然主張功利,批判貴義賤利的這一主張。在葉適看來,古代『道義光明』是由於『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所致,所以功利與道義相比是第一位的。因而離開功利,道義就成為了沒有意義冠冕堂皇的話了。正是在這種功利主義的認識基礎上,導致了葉適『成其利,致其義』,反對『貴義賤利』的主張。


    對於義利的認識,葉適提出了『以義和利』的主張。在評論三國時期和洽關於節儉的論述中體現了這一思想。葉適評論說:『和洽貧至賣田宅,而言「古之大教在通人情」,所謂不以格物者也。又言「勉而行之,必有疲悴」。「疲悴」二字,深得其要,故古人以利和義,不以義抑利。』[48]這裏闡明的是,利是『和義』的基礎,沒有利,義就不能達到『和』,決不能把『義』抬到『利』之上,不能以義來壓制利。葉適的這種認識是對傳統義利觀『貴義賤利』的公然否定。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葉適所講的功利,主要是整個地主階級國家社會的功利,而且重視長遠的功利。他說:『天下自周之衰而極於亡秦之亂,天地幾不立矣。所以然者,君臣上下為目前便利之計,月不圖歲,朝不計夕,自以為是,而後來者無所則仰也。』[49]可見葉適不贊成只顧眼前的功利,而贊成從天下、萬世之利來考慮問題。


    以上基本勾勒出在兩宋時期,社會上與儒家正統『貴義賤利』主流思想相對抗的反傳統義利思想觀。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反傳統的義利思想,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儒家義利思想的禁錮,能夠在宋代這一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重新思考和認識義利之間的關係。這既符合了時代的要求和發展,又對義利思想這一傳統的議題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