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華網論壇 在清除了內部皇位的威脅後,宋太宗在軍事上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遼採取守勢,把戰線收縮,事實上承認了遼對幽雲地區的占領。軍隊的精銳禁軍,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駐防,邊境上只有少數禁軍和地方廂軍。這種守內虛外、強趕干弱枝的國防政策使地方過於軟弱,無力抵擋少數民族政權的進攻,以至於遼或金的軍隊能夠長驅直入,很快威脅到宋的都城,從而戰爭一開始就給宋方以強大的心理壓力。地方力量的過於軟弱,甚至連農民的暴動都無力鎮壓。如宋仁宗年間曾有這樣的事。
例一:『初,群盜剽劫淮南,將過高郵,知軍晁仲約度不能御,諭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勞,且厚遺之,盜悅,系統工程徑去,不為暴。事聞,樞密副使富弼議誅仲約,參知政事范仲淹欲宥之,爭於帝前,弼日『盜賊公行,守臣不能戰守,而使民醵錢遺之,法所當誅,不誅則郡縣無復肯守者矣』。仲淹日:『郡縣兵械足以戰守,遇賊不御,法所當誅。今高郵無兵與械,雖仲約之義當勉力戰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帝釋然,從之』。
例二:『官吏依前迎奉,……,延賊飲宴,宿於縣廳,恣其劫掠,鼓樂送出城外』。
守內虛外的政策竟至如此惡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內尚柔弱無力如此,何況對外呢?
經濟上的原因
兩宋從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徹底滅亡,歷時三百餘年,可謂是國運綿長。雖然時間很長,但是存在地非常艱難。北宋面臨遼、夏的威脅;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前有金的威脅,後有蒙古的威脅,最終滅亡於元朝。其國運綿長的原因,在於經濟的發展。
兩宋時期,我國的商品經濟高度發展,,集中體現在城市的繁榮上,以北宋都城東京為例。
『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絲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東京夢華錄序】)好一派繁華之地。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人們則『太平日久,化合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對戰爭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安於現狀、安定、穩定是他們首要的需求,甚至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很父像二戰前的英國。當簽訂【慕尼黑協定】後歸國的張伯倫走下飛機的時候,受到數十萬倫敦居民的熱烈歡迎。當他們陶醉在歡樂之中的時候,不知道戰爭即將來臨。
一些文人也在極力渲染戰爭的殘酷,如蘇東坡曾描寫了這樣一個戰爭的畫面『至於遠方之民,肝腦塗於白刃,筋骨絕於饋餉。游離破產,鬻賣男女,薰眼拆臂,自經之狀,陛下必不得而見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婦之哭聲,陛下必不得而聞也』。(【諫用兵之疏】)目的無非一個『和』字,大宋如此富庶,幾十萬的歲幣算不了什麼。
這種安於現狀,貪於享樂的思想對要求變革、要富國強兵的思想是一種強大的阻力。
因循守舊的思想非常嚴重
因循守舊的思想,在我國自古有之。從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到漢代曹參的『蕭規曹隨』,【漢書】進行了總結『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改者,將以救急也』。(【漢書】卷二四上)宋代的因循守舊思想特別嚴重,祖宗之法不可變,一直難以逾越舊有的框架,在政治上、軍事上表現地非常突出。
比如在政治方面,國家官吏的選擇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宋代官吏的選擇除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中下層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之外,還有大批的官員是通過『蔭功』,即靠父輩或者是祖輩的功勞來直接進入仕途。並且後一種方式存在着日益擴大的趨勢。不否認通過後一種方式做官的人,也存在富有才幹的人,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中庸才大大多於人才。另外,在官吏的考核上,宋代在多數情況下,實行論資排輩的方式,靠年曆、資歷,而不是憑才幹。這種人在宋代政權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成為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所以,要改革官吏考核標準的寇準,任宰相不久便被排擠而去,並非僅僅為了丁謂的『捋須之恨』,根本原因在於他的考核方式得罪了那些論資排輩的庸才他。再如,慶曆新政中的范仲淹,在用人標準上提出了『一家人哭,強於一路人哭』的標準,其結果也必然是遭到了失敗。在王安石變法中,對官吏的選拔標準,則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黨同伐異,尤其是後期,呂惠卿、章、蔡京等投機之徒的上台。
在軍事上表現地更是非常突出。自從宋太宗對遼戰爭失敗後,宋代的君主們一代不如一代,更加懦弱無能。繼太宗後上台的真宗,聽到遼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後,驚惶失措,在寇準的極力鼓勵下,才勉強親征。但是,很快在有利的形勢下,主動求和。簽訂澶淵之後盟的宋真宗,再也不敢對遼作戰以雪城下之盟,而是在王欽若、丁謂之流的引誘下很快進入了東封西祀的享樂之中而揮霍無度。繼真宗上台的仁宗,也不過是守成之君而已。邊境上的城池,邊修理壞牆都要謹小慎微。
惟一想有所振作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變法,要富國強兵,卻經不起一場對夏戰爭的失利,幾乎是驚嚇而亡。後來的宋徽宗更是荒唐,妄圖借金的力量恢復幽雲地區,孰不料引狼入室,導致北宋的滅亡。宋室南渡後,中興四將尚能為宋室在軍事上拼力一搏,使宋朝在軍事上戰果輝煌。『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的英雄氣概,讓人為之精神一振。但高宗為了皇位寧可不要中原,只要和約。這之後的宋室,曾有兩次氣若遊絲的北伐,但都所用非人,在軍事一直未能振作,最終亡國。
總而言之,宋代在對外交往上一直處於下風而妥協求和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諸多原因中,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原因是其根本原因。其他的方面,諸如北方游牧民族在作戰方式上的改變,騎兵馬蹬子的固定可以使騎兵在馬上射箭有一個支點,而做到準確率比較高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