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5|回覆: 0

古代盜墓圈黑話:屍體稱"鹹魚" 盜墓叫"翻肉粽"(2)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2-17 16: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京晚報 
『刨古董』『刨栝蔞』 
  古今盜墓者都不覺自己的行爲是一種犯罪,在他們看來,盜墓與外出打工這類正常謀生、發財手段並無兩樣,在過去河南洛陽一帶,盜墓的黑話叫『刨古董』,從中透露出的便是這種心態。
  『刨古董』出現於清代後期,到民國時更爲流行。筆者近年在當地調查時,發現圈內至今仍在使用。這句黑話是這樣來的:民國時人們把前人留下的文物叫古物,或古董、古玩、骨董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修築連接洛陽和開封的洛汴鐵路(今隴海鐵路一部分)通過邙山,大量的古墓被毀,隨葬品扔得到處都是。起初也沒有人要這些古董,民間認爲不吉利,後來有古董商上門收購。能賣錢了,當地人一下子醒悟過來,紛紛帶著工具上邙山刨古董賣。地面上刨不到了便開始挖墳,漸漸地,『刨古董』成了當地盜墓的代名詞。另有說法,『刨古董』一說源於當地人的『刨栝蔞』行爲。
  需要注意的是,洪幫中的盜墓黑話叫『駕枯票』。黑社會把抓扣人質行爲稱爲『綁票』,這是對活人而言,筆者推測『駕(架)枯票』一說可能由此而來,『枯票』應該代指死屍。 
  盜墓是不得人心的,所以老百姓把盜墓說成『搶陰宅』,這說法後來也成了一句江湖黑話。
  『鹹魚』堪稱『東方木乃伊』
  在圈內,不只盜墓行爲本身說黑話,其他相關的也都有相應的隱語,譬如對屍體的稱呼就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種『鹹魚』的說法,在古代盜墓圈內很流行。
  盜墓者嘴裡的『鹹魚』,是指盜墓時遇到的未腐屍身。自古到今,人們爲了魚能長時間地食用,常會將魚用鹽醃漬一下,以保證不腐壞。盜墓者爲何會將屍體說成『鹹魚』,可能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屍體防腐風俗有關。
  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運用『醃鹹魚原理』處理屍體的現象。在公元十世紀,遼國人死後不論多遠都要運回家鄉安葬。遼國在東北地區,主要是契丹人,以放牧、打獵、捕魚爲生,喜歡醃製鹹魚鹹肉。爲讓屍體不腐壞,他們從醃漬中得到啟發,在處理屍體時也如此這般:先剖開肚皮,去除內臟,瀝去水分,然後使用加了香料的大鹽醃透,製成『咸屍』。此即宋人文惟簡【虜廷事實】一書中所記載的:『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采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皮膚,瀝其膏血且盡……』
  實際上,這種方法是處理牛羊肉的常用手法,而不是醃魚,叫『做j』。此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至今尚存,做出來的『j』,相當於漢人家做的臘肉。這般處理過的屍體,因屍主生前的等級差別而有不同的叫法,皇帝的屍體叫『帝j』。
  『帝j』與古埃及『木乃伊』一樣有名,被西方學者稱爲『東方木乃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j』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屍體。大同元年(947年),親率遼軍攻打北宋的遼太宗,突發疾病死於今河北欒城。當時正是熱天,隨從便將他的屍體『醃鹹魚』了。
  與『鹹魚』一樣有名的黑話,是『肉粽子』。
  粽子包紮裹緊的做法,與人們處理屍體十分相似。人死了,最差也要穿上送老衣,包裹好,有時還用麻繩綑紮,與包粽子相仿。這麼一說,將屍體說成『肉粽子』、盜墓說成『翻肉粽』,便很好理解了吧。
        來源:北京晚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