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96|回复: 0

[简体乱象] 恢复正体字

  [复制链接]
孟晓路 发表于 2019-4-2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恢复正体字文言文关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兴衰存亡大事,是劳少而功多无二选择,只有如此才能接续先人智慧和理想,中华文明才能治愈其内伤回复其正轨,从而继续其绵延拓大的永恒生命。

孟晓路

正文1.4万字

语言文字实在是一个文化和文明的最深层内核绝不能仅仅把语言文字看作一种表达工具,在近代中华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冲击力的强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由外向内,中华渐次失去了其科技物质文明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学术制度、最后是价值信仰,只有汉语汉字虽然受到很大损伤文言被废除了汉字被简化了,,但毕竟保存下来了,没有丧失,至今仍然是我们的官方语文。变动一定是从外部浅处最容易的部分开始,语文总是最后才变汉字革命汉字拼音化及简化运动是中华文明退却到最后才发生的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后续反应,也最难变;这个事实就说明,语言文字在一个文明中的位置最深最靠里正因为文字是一个文化和文明的最深内核,所以文化文明才都以文命名。好像在物质生活习惯上,我们的衣、住、行的方式都变了,只有食的方式没变,还是中国的。最近舌尖上的中国风行海内外,看来是中华文化复兴即将走向世界的徴兆。行就是出行,显然在最外面,首先西化的也就是这个方面,火车、汽车、轮船等是最先引入的。住的房屋比交通工具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它更靠里,西式建筑在晚清也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城市生活。衣比房屋靠里,因为它是直接贴在身上的,到民国衣制才大变。食是最靠里的,因为它要进入我们的身体内部,化为我们的血肉。这最里面的也最难变,所以饮食习惯至今不变。历数我们的文明,能大体保持下来的就剩这两个东西了:精神方面是我们的语文、物质方面是我们的饮食。假如这个最深的内核也丧失了,那么一个文明将万劫不复。所以当1935年和1956年南京政府和新中国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时候,中华文明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汉字革命包括简化字运动、拼音化拉丁化运动。革命者,革除其命也。正是一波强于一波的西方文化冲击终于达到了我们文明的最深处,其最深内核也行将不保的表现。从商朝中叶至今,汉字历史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商朝中叶到秦朝的一千余年,是汉字的演化期,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演变,至小篆基本定型,小篆可视为汉字定型化的始宗;第二期秦朝到清末的两千余年,是汉字的超强稳定期,汉朝隶书定型、晋朝楷书定型,小篆、隶书、楷书笔画仅微有差异,不过为三种不同字体。直到清末,三者并行,以楷书为主,一直未有变化。第三期清末到1977年(是年公布第二批简化字,旋即作废),是为汉字革命期。自1956年后,大陆地区进入简化字时代,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简化总表就是汉字革命的主要成果。汉字在第二期保持两千余年稳定不变,其间有盛世有衰世,汉字都未受到影响。这个事实说明,楷书出现后,汉字已达到高度的圆满成熟,没有再改进的余地了。汉字革命完全是近代中华民族失去文化自信的产物,是过度西化之尤,无任何合理性,实与决不可得。

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这是中国人失去文化自信后整整一个时代的共同意识。我们的精英们先是发明并推行注音字母,后来又实验希腊字母,最后选定了拉丁字母。殚精竭虑,一心要用拼音文消灭汉字。但是一下子拼音化又做不到,于是就先简化,作为向拼音文的过渡。1923年钱玄同发表《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这是我国第一个简化汉字提案。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简体字表》,收字324个,因时任政府考试院长的戴季陶先生为汉字请命,旋即取消。建国后,汉字简化运动才真正得到国家政府的推行。1954年12月,在国务院领导下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原来的想法是用八十到一百年时间把通用汉字分批次全部简化。1956年,第一批简化字方案实施。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简化字,稍一推行很快就取消了。至今近四十年过去,仍不见新一批简化字出世。可以认为,1977年第二批简化字的取消,就标志着简化字运动乃至拼音化运动以及汉字革命运动的结束。现在,没有人再提汉字拼音化了,汉字进一步简化似乎也久已淡出了人们的议题;相反,恢复正体字的呼声日高,正体字早已在民间悄然回归。汉字终于挺过了难关,今天的人们日见明白,汉字拼音化是走不通的死路,汉字简化是有百弊无一利的极其危险的自己瞎折腾。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现在是我们更正简化字这个历史性错误的时候了。

汉字简化的三个主要理由:一易识易记利于扫盲、二可减少汉字总字数、三书写简便快捷,前两条都不合事实甚至适得其反。说简化字比正体字易于识记全然没有道理,因为人对图画式的方块字的认识和记忆都是整体性的,绝不是分析成一划一划的。所以一个二十划的字绝对不比一个五划的字更难认,一个三划的字也不会比一个十三划的字易记。正体字由于笔画分布的范围宽广,使字与字之间的区别特征明显;简化字把大量常用字的笔画都减少到了十画以下,大大降低了字与字之间的差异度。所以事实正好相反,正体字恰恰比简体字易于识记。减少字数的实效,除规范异体字外也适得其反。因为我们并不能因为有了简化字而彻底摆脱正体字,也将永远无法摆脱或消灭它,所以汉字简化的结果事实上是汉字的总量又增加了两三千个简化字。第三条书写简便虽有点儿效果,却也因为计算机的普及而近乎失去了实际意义。

但是为了这一点点今天已近乎失去实际意义的书写简便,我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这就是:打乱了造字的原理,混乱了汉字系统,损害了汉字的表义功能、因字形简化造成误写误识;减损了汉字原有的外形美感;损害了圣贤造字蕴含的纯正义理;严重创伤了汉字两千多年来基本稳定的历史链条,割断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破坏了汉字文化圈的文字统一,造成了世界范围的汉字双轨并行的状态,也从而出现了自秦书同文以来文字使用最混乱的局面。

简化字的制定,相当草率随意,缺乏系统性和逻辑一贯性,打乱了汉字的造字原则,给汉字系统造成了极大地混乱。正体字严格按照六书中前四种前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系造字法,后二种转注假借属用字法来造字,有着秩序严整条理井然的表音与表义的部首系统,但是简化字制定的随意性破坏了六书中前四书的造字原则,打乱了汉字的部首系统。刘丰杰先生在《复繁体字利弊辩议》一文中说:一个“又”字,竟然取代了原来的十多个偏旁。如“汉”简作“汉”、“轰”简作“轰”、“聂”简作“聂”、“双”简作“双”、“对”简作“对”、“圣”简作“圣”、“凤”简作“凤”、“戏”简作“戏”、“仅”简作“仅”、“邓”简作“邓”、“叠”简作“叠”“鸡”简作“鸡”、“观”简作“观”等。

这大大破坏了六书的造字原理,除原本就是正体的圣字外,这些新造字依据说文圣属会意字,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只能说都不是。又,礼简作礼,礼原本会意,而礼则非象形指事,亦非会意形声;而为纯符号。又,粪简作粪,亦全无道理,全不合六书也;正体粪从米异,谓粪乃米变异而来也;今粪字从米共,则会出之意大与字义相反,诚极其荒谬也。简化字不再严格按照六书中前四书来造字,使有的汉字成为不合六书任何一书的纯随意性符号,有使汉字垃圾化的危险。汉语书写系统有严密之构造性,严格说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文字词也。此与梵文又相类,梵文之基本结构亦为三层,即词根词干与词也。文即由指事象形二书造出之单体字,大体相当于部首。字即由会意形声将单体部首组合造出之合体字。词则由文与字组合而成。故汉语之构造性不仅体现在由字造词这个层次,即在字本身也有严格之构造性,非全体由笔画直接造出也。这中间有文这个层次,即先由笔画成文,再由文成字也。汉语书写系统有如此严密之构造性,为其学习掌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与垃圾式的直接由字母(字母相当于汉字的笔画)成词的毫无构造性可言的拼音文怎可同日而语?而近世以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自己都对汉字群起而攻之,其理由竟是汉字难学,黑白竟至如此颠倒之甚也。简化字不再严格遵循六书原理,有向无构造性的拼音文靠拢的倾向,所以我们说简化字有使汉字垃圾化的危险。以下是刘丰杰先生举出的简化打乱部首体系的例子:金食言之原字保留,作偏旁时却分别简作钅饣讠;原单简作单,但战却简作战;原呙简作呙,但过却简作过;阳被简作阳,但杨却简作杨;沟简作沟,而讲却简作讲;霸和灞均末简化,却唯将坝简作坝;原备、鞴等同旁,而唯备简作备;无论作为繁体还是简体,登、噔、蹬、噔、澄、磴、镫、凳,都保留了登的原字,但却将邓简作邓、将灯简作灯;等等不胜枚举,这都严重地破坏了汉字部首系统的统一性。还有就是随便取一个早已存在的正体字去代替另一个音义都无关的字。如以圣代圣,说文:圣,汝颖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从又土,读若兔、鹿、窟。以沈代沈,沈原音晨,与沉为异体字。以价代价,价原音介,义为善。以宁代宁,宁原音住,宁立之宁义为久。还有,听原音银,张口笑也,被用于听的简体;猎,原音希,被用于猎的简体,但山海经中本有兽名猎猎,于是简体版只能注音加以说明:猎(音希)猎。另外一种情况是用一个同音的正体字去代替另一个字。机原是木名,被用于机的简体;异原义是举,被用于异的简体等等。这些都大大给整个汉字系统带来了混乱。

简化归并了大量同音字,极大损害了汉字的表义功能。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表义的语言,看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可知,声韵合成的音节不过四百上下,这里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音节会对应许多个义项。汉语解决这问题的办法是,以四声增加单音节的表义功能。但是即使给音节加上四声以后,一个特定调的音节还是要对应多个不同的义项。意义的区分在有声语言中就到此为止了,在书面语言中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这就是给这些义项各造一个汉字,这一串音调都同的字互为同音字。所以同音字大大有助于加强汉语的表义功能。但是在拼音化的大背景下,盲目认为汉字的发展方向是从表义性到表音性,从复杂到简单的进化,这真是极其混乱的思维。因为按照现代进化学说,明明从简单到复杂才是进化,如生物进化是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社会进化是从简单的原始社会进化到日见复杂的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宇宙进化是从简单的星云进化到复杂的星系。这里竟然将文字从复杂到简单叫做进化,而且这种简化并不与其传达信息功能的加强同时,而确是大大损减了其有效准确传播信息的功能。这显然是退化,而绝非进化。将无比优越的汉字代之以低劣的垃圾式的拼音文,也绝非进化,而是大大的退化。

兰亭序

兰亭序

简化字为了达到加强表音性并减少字数的目的,大量采用了同音兼代,就是取消原是同音字的两个或以上字中笔画较多的字,将其义项归入另一个笔画较少的字。如将后来落后先后之后并入皇后太后后羿之后,将生姜之姜并入姜姓之姜,将头发理发之发并入出发发生之发,将徴兆徴祥之徴并入出征征伐之征,将云雨之云并入人云亦云之云,舍弃之舍并入房舍之舍,谷米之谷并入山谷之谷,困睡之困并入困难之困,发布布道布景之布并入布疋布衣之布,游行之游并入游泳之游,拜托之托并入托起之托,颤栗之栗并入栗树之栗,老板经营之主人之板并入木板之板,钟表之表并入外表表面之表,一疋布之疋并入一匹马之匹,米麺之麺并入脸面之面,背东西背负之背并入背反背诵之背,里外之里、被里这里之里都并入乡里里程之里,了解瞭望之了并入了断之了,苹果之𬞟并入苹草之苹(蒿草)等。同音兼代其实是古人早已摈弃的假借方法的回流和将错别字合法化,是倒退而非进步。还有一种归并同音字的方法是将两个字同时简化为一个笔画较少的新造字,如将原正体字脏(不干净义)和脏(脏腑义)均简化为脏严格说来脏(不干净义)和脏并不同音,一为平声一为去声;这样的归并太无道理,凭空又造出个多音字来;且用同一字既表五脏又表肮脏,大坏义理,烧火冒烟之烟与烟草之烟均简化为烟等。总之同音字的归并大大降低了汉字表义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甚至败坏了汉字的义理,也给汉字系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混乱。

简化大大加剧了形近字之间书写混淆的问题。简化的当初,只考虑减省笔画了,不意制造出了大量的形近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可辨认度。这个问题在印刷体中还不明显,在快速手写时就非常突出了。刘丰杰先生指出:如将“贝”简作“贝”,在快速书写中很容易混淆于“欠”字;同时,原“见”字简为“见”,有时也会与这两个字混淆难辨。

另外,快速书写中,“风”和“凤”、“陈”和“阵”、“车”和“东”、“马”和“写”、甚至“几”和“12”等之间,都可能产生含混难辨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决不仅此,难以尽举。

部首的简化,还会使许多与其相关的字,在快速书写时混淆难辨。如将原“言”字旁参用行草简作“讠”,就很容易与“水”字旁部的许多字产生混淆,此可例如:(计汁)、(许汻)、(订汀)等多达几十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字。借用信息理论来看,繁简利弊说到底还是个信息编码原理问题。如果不影响通信质量(有足够的抗噪能力),信息编码当然越简单越好,以利于通信容量和通信速度的提高。如果简化编码影响到抗噪能力或通信质量,“加大消息的多余性”就难以避免。如果选择了抗噪能力差的简化编码,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通信质量。(刘丰杰《复繁体字利弊辩议》之五、简化字书写简便中的缺点)

简化减损了汉字原有的外形美感。汉字的创造除要合于“六书”原理外,也包含着很强的外形美原则。正体汉字就象一幅幅各具韵致的图画,单个字匀称均衡充实饱满,布局成篇则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都给人以深深的美感。因此只有汉字文化圈产生了书法艺术,日本的梵书艺术也是衍生于汉字书法艺术。在印度并未闻有书法之说也。简化字只顾减省笔画,严重地破坏了这些原则;因此不管是单个字还是布局成篇,美感效果都比正体字差多了。如,厂(厂)、广(广)、圹(圹)、气(气)、忾(忾)、矿(矿)、旷(旷)、犷(犷)、邝(邝)、扩(扩)、飞(飞)、尸(尸)、产(产)、浐(浐)、铲(铲)、护(护)、沪(沪)、泸(泸)、汇(汇、汇)卢(卢)、炉(炉)、严(严)、俨(俨)、礼(礼)等简化字,就破坏了正体字原本的均称,显得头重脚轻,重心不稳,严重失衡。东、见、贝、页、风、车、贞、马、鸟、仓、尞、仑、专、门、气等正体字原本中心饱满、整体均衡;其简化字东、见、贝、页、风、车、贞、单、马、鸟、乌、仓、了、仑、专、门、气,则变得中心空虚,整体失衡。

而这些字都是部首,因此这些美感缺陷就衍生到无数由他们组成的合体字中去了。刘丰杰先生指出:简化字普遍减少笔划的结果,恰恰是削弱了原正体字成行成篇组合时所具有的疏密深浅对比,及从而产生的节奏乃至律动关系。这种缺陷在书刊报纸等大块版面上似不甚明显(较之正体字版面会整体降低色度),而在以较少的文字组成书名、标题、产品装潢上的商品名或牌匾等时,便尤其显得松散、平淡、缺乏疏密对比和视觉力度,当然也就缺乏美感。现在,被简化的相当多都是常用字。汉字使用频率调查结果,一等常用字1010个,次等常用字490个,补充常用字500个。而我们又恰恰提出“优先简化常用字”的原则,这就使笔划少的字相遇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出现审美遗憾的概率也就会更高。(刘丰杰《复繁体字利弊辩议》之八、简化字损害了汉字的形式美)

简化字损害了汉字的形式美

简化字损害了汉字的形式美

简化字损害了正体字中蕴含的纯正义理,大有害于世道人心。语言文字与世间法的关系至为密切,一方面它是人心业力的最深层表现与反映;另一方面又对世道人心有着至为深远的影响。一种文明就是一群人的共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就是塑造和维持这种共同生活的枢纽,维特根斯坦曾力主不存在私人语言,这是正确的;语言从来就是公共的,对于个人而言,语言从来都是早已先在的不知何始的共同生活给予他的,而不是他自己任意发明的。所以上文说语文是一个文明的最深内核,其根据在此。语文作为文明的核心,它一方面是私人乃至教育学术和政治经济这些公共生活的最深发动者和决定者,另一方面这些深浅不一的公私生活也会或迟或速地影响到语文本身。而所谓的生活,无非就是人心的动作,也即是造业。

所以一切公私生活即世间法或世道的根本还是人心。那么语言与生活以及文明的关系也可以归结为它与人心的关系。这种关系即是上文所说相互地影响和决定的关系。语言文字是人心业力的反映,所以它会随着后者的变动而变迁。

汉字之所以在秦以后至晚清的两千余年中保持不变,除了它本身的原因即已经发展至圆满成熟境界无甚改进的余地外,也与这两千余年中华文明本身也处于超级稳定状态、世道政治经济教育学术文化人心都无大变化有关。在吾人的春夏秋冬周期学说中,这个阶段正是一个完整的秋九月阶段。晚清以来,世道大变,依周期说自鸦片战争始历史进入冬的阶段,即世界由中华主导的小康世进入西方主导的据乱世,西方文明如同洪水猛兽不可阻挡,所到之处淹没吞噬一切。人心也大变了,恬淡淳朴的古风保不住了,纵欲的洪流随着西方人到处泛滥。

世道人心大变了,语言文字也不得不变。文言被取消,代之以西化的白话,正体汉字被简化了,代之以作为向西方化和拼音化过渡的简化字。汉字从正体到简体的变动反映了世道人心从小康向据乱的变迁。世道大乱,人心不古,所以简化字的特点就是全方位的混乱和圣贤造字义理的损伤,前者已在上一条详述,这里谈义理受到损伤的问题。

义与义。义,说文曰:己之威义也。段注: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善也,引申之训也。说文:从我从羊。段注:威仪出于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羊者,与美善同意。按:义的本义今由仪字表之,今所用仁义之义为其引申义。此为会意字,从我是因为义与仁相对,仁者爱人,以他人为重心;义则一出于自己衷心之裁断,以我为重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什么事情都讲中道,不偏在一边。西羌之俗尚义(故羌亦从羊也),故偏于自我中心损人利己;东夷之俗尚仁,又偏于舍己从人中心无主。又,南蛮尚智,北狄尚礼;总之四夷皆有所偏,只有中国六艺之教的文明得五常之全,合于中道而无所偏。义从羊者,依段注表义即是善即是美也。又依说文,羊祥也。故心行合义,必与吉祥之事相伴随。故此字中实蕴含有《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中庸》大德必得禄位名寿之德福一致的中华文化根本原理。简化的义字当从乂和弋而来。三者今读音全同。说文:乂,芟(按;今云割)草也。从丿丨(捺)相交。段注:象左右去之,会意也。乂为刈的本字,刈,割也。说文:弋,橛也。象折木牙锐者形,厂象物挂之也。今义字当系由乂与弋合并而成,或曰将弋字除点外之部分以乂替换而成。乂与弋,一为割除一为摧折,故今之义字即隐以割除剪除摧折为道宜也。本来义字确有以智慧裁断之意,故咋一看今义字以乂弋为之似乎不无道理,亦合同音相训的原理。

但细思之,则大不然:为其暴戾之气过重也。古之义字多么吉祥,今之义字多么凶暴。与此相应,中华古人的天下是多么祥和,今之天下多么乖乱。科学日炽,杀机愈广,极足悲也。且古之义字从我是强调克制自己,今之义字无我故必顺习气制裁他人。美国式的正义就是今之义的典型。那么义在六书中属哪一种呢?无人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一点显非表音,说是表义,又说不出表何义。仁义二字可谓中华文化之最关键的两字,今将义简化为义,不能不对世道人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简化义字还是一个部首用字,所以这种乖戾之气也就随之进入到了所有用义做部首的字里;如仪、议等。又,仑,条理伦次之义。今将仑简化为仑,从人匕,如此一来则仑又为一不合六书之垃圾字,从人匕,并不能会出条理伦次之义。匕之古义虽为饭勺,然此义今已废,今义为匕首。仑为一重要部首用字,以之为偏旁者不下数十之多,今仑从匕,凭空添了不少杀气。人伦、伦理之伦,论议、论理之论今皆改从仑,细思之可惧。

礼与礼。礼,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段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礼,于六书为会意。礼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甚是重要,中国文化是仁义之道,也可以说是仁礼之教:一切中国制度,皆归于礼,而所以行之者,则内心恻怛质直之仁。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字却被随意简化为礼,则尊重之意全失。礼,形声乎,会意乎?皆非也。故为一不合六书不知所从来的垃圾文字。乚,说文:匿也,象迟曲隐蔽形,读若隐。按:今读若义。这个乚,做声旁,不能表礼之音;做表义部首,不能会出礼之意义。礼本光明正大据于庙堂之上者,科学教反传统时代则已沦落为藏匿于民间者,故今之礼字才以乚代丰乎?这些字真是在有意侮辱斯文啊——如此尊贵光明神圣之礼乐文化却被造字者暗示为见不得人之事!又,礼与义,字形皆饱满均衡,具有美感,正善美合一之表显,令人一见而生爱好向往;而简化后的礼与义,则生硬失衡,面目可憎,无形中已令人隐起厌恶之心。又按:日文中亦将礼简化为礼,中文礼字的简化当系模仿自日人。其实近代以来中文受日文影响很大,许多现代词语都是从日文中传来的,如社会、牺牲、团体、影响、机关、组织、运动、冲突、代表、舞台、报告、困难、观念、民主、科学、唯一等等,不胜枚举。(参见晚清《学务纲要》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一条。张百熙集45页)

许多人会感叹礼仪之邦,今已不存;这不能不说与将正体之礼仪简化为礼仪有关也。礼成了要藏匿起来的不光彩的事情,仪里又有如此重的暴戾之气,如何还会有礼仪之盛呢?要想重回礼仪之邦,当自恢复礼仪之正体字始。

坟与坟。与此相关的还有将坟简化为坟,与坟同声旁的字有贲、愤、喷等,都按照部首一贯的原则简化为贲、愤、喷,只有坟被简化为坟,这不得不说是造字者之显意识或潜意识的有意为之。坟,会意字,从土从文,不仅要斯文扫地,还要将斯文彻底埋葬入坟墓也。这正系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打倒吃人礼教之义理观念之贯彻,而后来就直接导致了文革破四旧更加彻底全面根除传统道德思想之做法。

圣与圣。说文:圣,通也。从耳,呈声。段注;圣从耳者,谓其耳顺。按:圣,形声字。从耳者,谓其耳顺,所谓声入心通,正观音耳根圆通从声音通道之法门也。故圣者,全体参通天地人三才之道者也。引申义段注云: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说文:圣,汝颖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从又土,读若兔、鹿、窟。圣原本是一与圣字风马牛不相及音义皆无关之正体字,不知何故,竟被随意拿来替代了中华文化中如此尊贵的圣字,这难道不是故意欺文侮圣

吗?圣代圣后,亦成为一不合六书之垃圾字。因为圣圣二者音义皆无干,故非转注假借也。

用又土会意又不能会到圣之义上去:胼手胝足致力于地的劳作与通达三才之道何干?

亲与亲。说文:亲,至也。从见,亲声。段注: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肯到曰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按:亲从见者,只有到其地才能亲见,故以见表至之义。父母至亲,情之最至,亦身之常见而常亲近者也。今将亲简作亲,见字没有了,只余声旁。故今日之人其身与亲身份居两处甚至相隔万里,常不相见;亲情也仅余其表,失去衷心肯至之意了。故有台湾学者说亲而无见还叫亲吗?也有人说,恢复有见之亲字,比提倡常回家看看,更加重要。

爱与爱。说文:爱,行貌也。从夊爱去掉夊声。段注:心部曰,爱去掉夊,惠也。今字假爱为爱(去掉夊),而爱(去掉夊)废矣。爱,行貌也。按:今爱字本是古爱去掉夊字加夊造出的形声字,又以之代替了古字,古字遂废。而简化的爱字则把爱字的心去掉,将夊以形近之友字代之。于是去本愈远。正体之爱字只是较古字多一夊,并未少什么。简体爱字则去心,易夊为友;于是本字大受损伤。义理亦随之。正体之爱是发自内心地去利益一切万物与众生,孟子曰:亲亲仁民而爱物;说文:慈者,爱也。爱与慈皆是最广之通名,并未有任何对象范围之限制也。简体之爱字,则明确画出范围,以友为限;爱只及于朋友周礼地官大司徒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此外无与焉。若以友为动词,以友解爱还是一样。因为友爱还只是兄弟朋友之间的事,远非无缘之慈爱与无界限之博爱也。辞源:友第三条,亲爱,友好。多用于兄弟之间。友于: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常友于连用以称兄弟间的友爱。友悌:兄弟相亲爱。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正体之爱与简体之爱所以异也。中国文化为君子文化,故其爱为真正之博爱,普及于天下之人民与万物而无界限。西方文化为小人文化,其爱全是有界限与范围的,是brotherhood,即团体内部之友爱,无真正博爱,故将brotherhood译为孝经之博爱,只是误译;中文友爱限于兄弟朋友之间,故正当翻为友爱也。君子之博爱与小人之友爱其结果大有不同,行前者则天下和谐太平,行后者则天下相争,相杀相害,不至毁灭不止。故一爱字,其于天下之治乱,关系有如此之重也。

护与护。说文:护,救视也。从言蒦声。今简体护字亦形声字,从扌户声。查简化字总表中言部之字,除托并入托外,余皆仍从简体之讠,只有护字改为从扌。这不能不让人深思。盖在古人,重理轻势,故凡事皆欲晓之以理而不愿以势力为之;今人重势轻理,故觉动口讲理只是徒然,以实力说话犯手做之,方是真理。前者是中国古人讲仁义道德的王道,后者则是今人只信弱肉强食的夷狄之道。故今护字废言从手,深刻反映了世道之变迁,其造出施行以后,又不得不对人心造成重大之影响也。

另外,汉字作为一种图画式的文字,它与世道人心的关系,除了其中所蕴含的义理之外,其字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汉字的字形会因人心业力的变动而改变,也会对世道人心发生深远影响。上文已谈到的简体字字形变化的总体特点是变得生硬尖刻、中心空虚、重心失衡,这显然是据乱世人心业力的反映。反过来,在这样的文字的日日熏染下,必会加重人心之失衡,世道之混乱。

子曰:必也正名乎。庄子曰:春秋以道名分。名言确系世间安立与运转之枢纽,故正名之义大矣哉。此实际治世之宏纲,亦转物之玄枢。故名正则世治,名不正则世乱。吾人今日欲拨乱世返之太平,必以废不正之简体而复正体之字为先也。

汉字两千余年的超级稳定统一,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不断和开拓进展,居功至伟。文字的稳定统一帮助中华文明度过了一次次难关,一回又一回重新走向盛世和辉煌。文字的稳定统一,使中华文明所化的区域越来越大,九州之内同风共贯,并远播异域,成就了包括朝鲜、越南、日本在内的汉字文化圈和包括范围更广的儒教文化圈。在空间上,中国居于中心,为汉字与儒教之宗主;之外是与其毗邻的兼行汉字与儒教的汉字圈,汉字圈之外,是不行汉字只行儒教的儒教圈。从这个事实也可看出,文字在一个文明中的确居于最深的核心位置。文明化度总是先外而后内,儒教圈已行儒教而未行汉字,可知教在外而字在内也。对于造就时空都居世界第一的体量巨大的中华文明,稳定统一的汉字起到了至为关键性的核心作用。但是近世以来,汉字的稳定统一受到了重创;这后果极其严重。

汉字失去稳定,阻隔了历史文化传承,有使中华文明走入歧途甚至中断的危险。汉字简化的大背景是中华文明在近代想要全面转型,也就是全面向西方看齐而走向一种新文明,故此文字也要学西方的拼音化,汉字简化原只是作为向拼音化的过渡。所以简化的理由说来说去就是那点即使有也会很快作废的眼前好处,根本不见深远的眼光和长久的打算。因此简化当初根本没有考虑文化传承的问题;毋宁说,在当时人们的内心深处,隔断传承正是他们百计以求的事。结果,那些当时作为表面上堂皇理由的好处或者在当时就未收到,只是自吹自擂;或者很快过期作了废;但是通过对正体字的伤筋动骨的改造加上废除文言,隔断历史文化传承这个未能明言的目的却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

摆在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几十年的简化字白话文教育,已经造成普通受教育者甚至古代文化专业研究者的语言水平大大下降,前者看不懂古书,所以基本不看;后者看古书也很困难,所以在原著上下功夫的人少之又少,都是看概论的概论,然后自己再玄论悬空而论一番了事。不读古书的结果就是今天的人们不管是普通大众还是文化精英,都对我们的文化传统非常隔膜了,传统对于多数人而言,在感情上是不相干甚至厌恶,在理智上是不了解甚至满是妖魔化的误解。少数对传统有感情的人,对于传统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还在深深的蒙蔽之中。对此有人想到一个聪明的办法:可以把古书全部转成简化字,再翻成白话文,这样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们的回答是这绝不可行。简化字白话文都有先天不足和致命缺陷,从理论上都不可能做到翻译的结果能够基本准确地再现正体文言的信息。

吾人上文已详论简化的随意性已经打乱了整个汉字系统,从而要在简化字和正体字之间对译又不丢失信息和造成信息混乱,是不可能做到的。用词汇和语法都已严重受到西文和近代日文污染更深里说是受到科学教严重污染的白话文去翻译文言,其结果会如何更是显然的。

再有,即使理论上可行,这样一个影响千秋万代的巨大工程,今天的人能胜任吗?今日的古代文化研究者其语言文字功底和中西学术修养普遍薄弱,他们甚至都很忙,所以要在今天做这件事,其质量绝不敢保证。最重要的是,这将大大加深今日已经很严重的文化断裂;转成简化字白话文的古书不能起到让我们接续传统的作用,相反,其作用更多的是蒙蔽和歪曲。这与其说是文化继承,不如说是文化毁坏。从此中国人将彻底告别正体和文言,中国从此将不可逆转地走入一个新文明,简体字白话文就是横在新文明和老文明之间的鸿沟。而这个新文明,本已经严重歧出和夷化,在更加彻底地斩断与老文明的联系而独立存在之后,未来将如风中秋叶,迷失了理想和方向,中华文明将很快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了。即使没有全译古书这件事,照今天这样下去,时间久了结果还是一样,简体字白话文终将成为新老文明之间的鸿沟,我们终不免要失去根基和滋养,中华文明终不免中断的危险。

所以恢复正体字文言文就是关乎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兴衰存亡的大事,是我们最劳少而功多的无二选择,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接续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中华文明才能治愈其内伤回复其正轨,从而继续其绵延拓大的永恒生命。

汉字失去了稳定,还使汉字文化圈失去了文字统一,直接导致了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的瓦解。近世以来,越南和朝鲜都先后废除汉字改行拼音文字,日本则推行限制汉字使用,日本和中国大陆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对汉字实施了简化,港澳台和广大的海外华人则仍旧使用正体汉字。这样,就出现了世界范围内汉字双轨并行的状态日本的汉字简化没有伤筋动骨,简化字只有百余,故仍可视为正体字系统,也是自秦朝天下书同文以来文字使用最混乱的局面。这种文字不统一的混乱局面是与国家的分裂与天下体系的崩解相伴随互为因果的。在汉字稳定统一的大部分时间中,我们不仅拥有中国的统一,而且拥有朝贡体系。汉字失去了稳定统一,中国先是失去了藩屏,进而自身也长期陷入分裂至今。台湾现在仍是我们最大的心病,香港虽然顺利回归了,但如今却日益显出离心的倾向;如今我们维护中国本身的一统都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又如何能同诸夏进而兼夷狄呢?中国的经济和硬实力迅速崛起了,但是软实力的滞后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复兴的瓶颈。文字和文化的分裂,已经成为中国统一和走向世界复兴原有朝贡体系和建立全球朝贡体系的最大障碍。只有恢复正体汉字和儒教传统,才能从根本上结束中国乃至诸夏汉字和儒教圈诸国文字和文化的分裂状态,这样,一中国乃至同诸夏进而兼夷狄,也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今日网络高铁的地球村时代,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力度远非昔比。故只要我们的路走对了,祖先传下的无比优越的文字和文化将令我们比任何时代的古人都更加接近于平天下理想的实现。日韩都曾在文字上推行去中国化,但是两国都在近年不约而同地复中国化:日本大幅增加了规定使用汉字的数量,二战后占领军司令部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也要求日本进行文字改革,采用西化的罗马字标记。所以1946年颁布的《当用汉字表》仅收录1850个字,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值,但是到了60年代以后,日本又开始反省限制汉字使用对社会的影响,1981年日本文部省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当用汉字表》改为《常用汉字表》,并增到1945个字,且解释称“我国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此后计算机汉字录入技术的变革,几乎清除了“汉字繁琐论”的最后障碍,当初主张罗马字化的学者也开始改变立场,放弃早年主张。与此同时,日本人的汉字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推动近30年没有修改过的《常用汉字表》不得不在2010年再次改版,大幅增加196个字。韩国则恢复了汉字的使用和教学。朝鲜从二十世纪初的日占时期开始将四百多年前世宗朝创制的朝鲜文扶正为正式文字,逐步废除了汉字的使用。二战后朝鲜被分割为两个国家:北朝鲜和韩国,所以世宗创造的拼音文字在北朝鲜被称为“朝鲜文”,在韩国被称为“韩文”。区别是:韩国的“韩文”至今还允许少量夹用汉字;而“朝鲜文”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而且中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区的学校也使用纯朝鲜文。可是到了2005年,历史又发生了有趣的逆转。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方案指出:凡地名、人名、历史用语等不写汉字就容易发生混乱的语汇,均在韩文后面注明汉字。为了给中国和日本的观光者提供方便,将逐步在道路交通标志上实行汉字和英语双重标记。此外,还将同教育部门协调改善汉字教育体制,前韩国总统金大中说:“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文书写,如果无视中国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必要实行韩、汉两种文字同时并用”。韩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居民都强烈呼吁加强汉字教育,要求全面恢复使用中国汉字。2014年,汉城教育局发布声明,正式要求小学校开始学习汉字。有必要说明,韩国恢复使用的汉字是正体字。看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汉字文化圈的恢复已经在望。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汉字的宗主国,恢复正体字可谓顺乎天而应乎人。

简化字本来就是向拼音文过渡的权宜之计,本非用于行之千古。故其前途只有两个:不是进到拼音文就是退回正体字。既然现在已无人怀疑走向拼音文是死路一条,那么今天就必须考虑我们的文字该何去何从了。我们不能总因循迁延下去,简化字早已经是个问题,托是解决不了的,拖得越久,问题越大。八识规矩颂云去后来先做主公,神识是一个有情的最深内核,有情之死亡,先从它识坏起,神识最后变坏离开,是为去后;下一生有情之复生也,则神识先来住胎,然后依次发生在外之诸识,是为来先。文明作为一个大生命,语言文字是其最深内核故一个文明之自然毁坏,语文在最后;而文明之复兴也,必先复兴其语文,如今吾人欲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必先治愈其最深内伤也。现在已经能看得很清楚了,简化字是近世以来中华民族应对西方文明所犯诸多错误中最严重的一个,现在是到更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

若政府真下了决心,废除简体,恢复正体,并不会有太大困难。想一想当年推行简化的时候,没有什么过渡,一下子就进入了简化字时代,整个社会都照常运转。所以今日要废简复正,如果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就一定会顺利成功,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考虑如下步骤:实施当年所有课本先改正体,三年内所有印刷品全部改为正体;书写方面先提倡正体,不做强制要求;十年之后,改为硬性规定。

——摘自孟晓路《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