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齊魯晚報
刮去綠鏽後的紅斑不自然。
清代民國官方民間仿製成風
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清乾隆以前宋、元、明代的仿古銅器已有不少收藏於清內府。張頌斌介紹:『清代和民國時期是仿古銅器的第二個高峯。清代由於乾隆皇帝的愛好和金石學的復興,他們收藏青銅器用於釋讀金文、訓詁讀史、書寫金文,所以同時推動了仿古銅器的發展。宮廷仿造精美禮器成風(很多瓷器都仿作青銅器的造型),形成了官方仿、民間也仿的局面。』清中、晚期多為官仿,而且部分仿器還帶有清朝的底款。清末由於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文物的外流,再次推動了民間仿古銅器的商品化和古董商人的職業化,這個階段應該把民國時期也算進來。仿古銅器比較有名的所謂『濰縣造』、『西安造』、『北京造』、『蘇州造』、『河南造』就是這個時期先後形成的。這一時期主要仿製商周重器,尤其是以偽刻銘文為主。仿品不但在國內泛濫,而且也流傳到國外,是伴隨着真品一起外流出去的。可以說,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民間仿品,幾乎全是古董商人所為,做來騙人的。
『這個時期的仿品,有的造型和紋飾不符合商周器,有的無范線、墊片,我在鑑定中,幾次遇到這個時期仿製的青銅鼎:有的鼎足已自然脫落,是焊錫被氧化後的結果。有的刻銘有刀痕,有的材料為黃銅,這些特點,在鑑定時都是不難發現的。』張頌斌說。
當代仿品真偽難辨幾可亂真
最後一次仿青銅器的熱潮,就是從改革開放以來,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也是仿製青銅器的第三次高峯。張頌斌說:『我見到最早的是仿戰國的刀幣,發現有疑問後,還登門請教過山東省博物館的研究員、古錢幣研究專家朱活先生,他也確定為仿品。之後是幾乎無所不仿,不但仿製大的禮器,而且像之前無人仿製的青銅劍、銅鏡一概都仿。仿品多、水平高,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望塵莫及的。』張頌斌說,造假者在1995年左右的仿古銅技術已基本掌握了古法鑄造戰國、漢代、唐代銅鏡的工藝方法;2003年左右複製出了基本符合古代工藝流程的古銅劍。大型禮器的古法鑄造工藝也被極少數人掌握。仿製新技術的出現使很多收藏者甚至鑑定專家難辨真偽,紛紛上當。
來源:齊魯晚報 |
|